汪泓
編者按:
社會保障與養老事業關乎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切身利益,關乎經濟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關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關乎國家發展的前途命運。今年1月開始實施的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是自1986年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試點以來,近四十年間的一件大事。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也引發社會關注。當中國人口老齡化進入百米沖刺,中國的社會保障與養老事業也面臨著新的趨勢和發展階段,急需新的戰略應對舉措。
在此背景下,利用智庫和第三方力量,加強基礎性研究,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開展老齡化趨勢預測和養老產業前景展望對推動中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至關重要。隨著8月21日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研究院的成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這所以中國深度、全球廣度為定位的國際化商學院率先做出了行動。
當前,中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覆蓋10億多人,基本醫療覆蓋13.6億人,滿足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保障。而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新階段,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面臨著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在新趨勢新階段的背景下,如何構建中國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發展的新戰略?優結構、促統籌、提總量、擴覆蓋、可持續將是接下來發力優化養老保險體系的五個重點方面。
新趨勢、新階段
當前,我們的人口結構面臨著老齡化的新趨勢,人口老齡化已在全球蔓延,地球正在慢慢變老。當前,全球有21個國家已進入超級老齡化。2021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8.2歲,總和生育率處于偏低水平;人口高增長轉為低增長且人口重心逐漸南移;從而造成社會分配不均加劇,社會公平正義深受影響。
中國的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也進入了新階段。首先,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宏偉藍圖,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的經濟發展進入了新階段。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1%,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比重預計超過18%。2021年世界人均GDP是1.21萬美元左右,中國人均GDP高達1.25萬美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8.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我們的社會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領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提升,與此同時,人口發展面臨生育率持續下降,出生人口數連續4年下降,2020年總和生育率只有1.3,邁入超低生育率水平行列。中國的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多省份已出現人口負增長現象。據預測,中國將于2025年達到老齡化高峰(約20%),老齡人口數量居高不下,隨之進入高原模式。
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進入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新階段,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面臨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要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保障制度,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提升社會保障治理效能。因此,在新階段,要解決好社會保障和養老的問題,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人的價值和生命質量。
新戰略:完善養老保險三支柱體系
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是中國養老保險三支柱。當前,中國的養老保險三支柱體系,存在一支柱獨大,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占比不大,個人養老金尚在起步階段的局面,要從優結構、促統籌、提總量、擴覆蓋、可持續這五個重點方面發力,優化養老保險體系。
據人社部、全國社?;鸬臄祿@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養老金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0.3億人,規模為6.8萬億元,占比65.76%。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參保人數7200萬人,年金總規模為3.54萬億元,占比34.23%。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規模為4億元,占比0.01%。
我們的社會保障統籌層次有待提高,平衡地區收支矛盾壓力較大;城鄉、區域、群體之間待遇差異不盡合理,一些地方社保基金存在穿底風險,為優化養老保險三支柱體系,推動其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需采取如下戰略:
針對第一支柱,我們要提升籌資和支付水平,推進全國統籌實施,拓寬第一支柱覆蓋面,劃轉國有資產充實社?;?,發揮中央調劑金作用,促進基金保值增值。針對第二支柱,要加快推進企業年金制度,夯實完善職業年金制度,增強年金法定化剛性作用,提高企業繳納積極性,擴大覆蓋面,提升總量。針對第三支柱,規范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落實,擴大稅收優惠力度,將更多人納入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強化金融監督引導。
在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發展新戰略的總體框架下,我們研究院還專門研究了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新機遇、新挑戰、新戰略。2022年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正式對外發布,成為中國構建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要求的新舉措。但個人養老金的實行過程在稅收激勵、參保吸引力、資金運營、市場監管等方面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因此我們建議采取以下新的舉措:
支柱打通:探索建立各支柱個人賬戶間的養老金轉移和流動機制,建立個人養老金限額的動態調整機制;稅優靈活:探索建立稅收優惠靈活的發展模式,借鑒新農合模式,個人繳納部分金額,政府按比例補貼;產品配置:創新養老產品設計,積極推動自動加入和默認制,不斷擴大養老金產品池,完善養老金融投資機制;服務管理:在受托管制度上建立公共信托管理平臺,整合信息管理系統,逐步統一納入國家社保服務平臺;投資教育:逐步形成全民全生命周期投資理念,加大對中青年的金融教育投資;風險監管:人社部、財政部、稅務部及金融部門建立協同監管機制,依法依規做好產品風險提示和風險監管。
當前,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發展不平衡、保障不充分的問題,因此要建設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元化需求。為建設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首先要進行三醫聯動改革,從以治病為中心向著以健康為中心加快轉型。其次要實現跨省就醫結算,降低居民在全國范圍內自由遷徙的成本。此外,還要持續推廣長期照護保險,健全多層次護理服務體系。
其四,健康中國的建設,需要多個領域協同發力,共建共治。《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健康強國三步走戰略。2020年-2025年為基本建設期,要構建健康大國;2025年-2035年為全面完善期,要邁入健康強國;2035年-2050年為鞏固提升期,要成為健康強國。《綱要》還提出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完善醫療保障制度、深化供給側改革、建立多元共治機制、積極發展大健康產業的戰略路徑。
其五,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將承擔著重大的責任與使命。
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研究院的成立,是新時代國家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發展戰略要求及發展趨勢的時代呼喚,也體現了中歐作為一所頂尖國際商學院的責任和使命。
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研究院基于中國深度、全球廣度戰略定位,聚焦社會保障和養老金融兩個領域,其中,社會保障領域主要圍繞養老保險多支柱體系、健康中國戰略與醫療保險、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體系等;養老金融領域主要圍繞養老金融體系、個人養老金制度、養老金投資運營等,旨在深入開展學術理論與公共政策研究,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為社會保障與養老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智庫力量。
|對話|
經濟觀察報:有專家稱中國老齡化的速度如百米沖刺,中國的老齡化有哪些特征?
汪泓:這個比喻非常形象,我們可以從一組數據中窺見一斑:1999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7.63%,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0%,標志著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20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13.5%。從開始進入老齡化到深度老齡化,中國僅用22年的時間,時間短于法國的115年,英國的46年,美國的69年,德國的42年,日本的24年。與發達國家比較,中國的老齡化雖不如發達國家嚴重,但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老齡化速度確實十分快。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老齡化呈現以下幾個特征:一是老齡化速度較快。改革開放的頭30年(1980年-201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只增加了5.1個百分點(7.5%到12.6%),但從現在開始,保守預測到2050年,60歲以上人口將占比約39.5%,增加27個百分點。
二是老齡化規模較大。據世界銀行估計,到2035年我國 60歲以上人口將突破4億(28%),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突破2.8億(20%),步入超老齡化社會。
三是區域老齡化差異較大。從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四大板塊來看,東北地區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最為嚴重的地區。東北地區老年人口占比達到24.26%,在近1億的總人口中,老年人口占到2300多萬。中部、東部地區老年人口占比相差不大,維持在18%左右。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最輕,老年人口占比達到17.77%,與東北地區相差6.49%。
四是陷入未老困境。首先是未老先退,我國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男性60歲,女工人50歲,女干部、女知識分子55歲,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而美國男女退休年齡為67歲,日本、法國、韓國均為65歲。預期壽命不斷延長,活力老人人數增加,養老金負擔加重。其次是未富先老,相比較于世界上其他已經進入老齡化的國家來說,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候,經濟發展水平遠低于其他國家,物質財富遠沒有達到養老需求。
最后是未備先老,我國目前仍是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傳統養老服務體系,多層次、立體化、智慧化的養老服務體系亟待建立。除此之外,我國老齡產業的適老化依舊需要繼續推進,方便老年人在居家生活中、基礎服務中、互聯網應用中能有更好的體驗。
經濟觀察報:最近出臺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備受關注,如何提升其吸引力讓更多居民自愿參加?
汪泓:如何在保證社會公平的同時,讓大家愿意主動參與進來是關鍵,這對于政策設計者及承擔養老金業務的金融機構來說都是一個巨大挑戰。首先,我國可以探索建立二、三個支柱個人賬戶之間的養老金轉移和流動機制,逐步實現養老個人賬戶轉移銜接。在國外,美國的第三支柱養老金計劃稱為I-RA,它不僅具有養老金歸集功能,還有十分重要的轉賬功能,它可以將所有第二支柱養老金個人賬戶統一到IRA,這樣就實現了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互通互聯。其次,優化稅收方式,增強受益范圍。國外稅收優惠以延遲納稅(EET)和只對繳費征稅(TEE)兩種模式為主,像智利就規定要在EET和TEE中二選一,我國可以結合現狀探索EET、TEE、EEE多種稅收方式并存發展。此外,在養老產品配置上要不斷創新養老產品設計,積極推動自動加入和默認制,不斷擴大養老金產品池,完善養老金融投資機制。
經濟觀察報:養老金夠花嗎?個人應該怎樣從年輕時規劃養老金?
汪泓:這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我這名60后也很關心。不過,未來養老金是否夠花,要視情況而定。按照人社部數據來看,到2021年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規模為6.8萬億元,財政部副部長余蔚平也表示可支付月數在14個月以上,所以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是有保障的。但是整個養老體系中還存在著諸如全國各地區養老金不平衡、個人養老金部分起步緩慢、基礎養老保險尚未全覆蓋、老年人口增長比較快等問題。這些問題還是需要國家進一步出臺相關短期、長期政策進行調控。
從個人來講,目前的基本養老金可能會更加傾向于保證基礎的生活,想要退休以后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還是需要盡早開始養老方面的多方面投入,比如有國家推行的個人養老金計劃,養老目標基金,還有一些商業的養老保險等。
以個人養老金為例,假設一個年輕人從參加工作開始就制訂長期的養老儲蓄計劃,每月存繳1000元,每年1.2萬元,交由市場上相關的養老目標基金運營,假設每年保持8%的綜合收益率,30年后員工退休時賬戶金額已經有240多萬元;要想規劃好自己的養老生活,最好是樹立全生命周期的財富管理理念,讓錢在不同階段找到對的投資路子,實現保值增值,從而在老年階段實現老有所養。
經濟觀察報:中國養老模式是如何變遷的?
汪泓:中國傳統養老觀念多受孝道文化影響,以家庭養老為主,往往依賴養兒防老,也就是老年一代與年輕一代之間的代際契約。目前,老年人多數依然選擇居家養老,已形成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依托社區支持養老,僅有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少子化成為主流,導致家庭結構小型化,弱化了家庭養老和照料功能。為解決家庭養老面臨的困境,中國經歷了從家庭養老模式向社會化養老模式的轉變。
我國未來養老模式的變化預計有三方面:一是養老事業加養老產業發展趨勢。養老除了是一項社會福利事業,還具有未來產業發展的潛力,需要形成完善的產業模式提供支持。二是政府加市場發展趨勢。政府為養老服務提供起到了兜底作用,是社會養老服務提供的積極引導者和促進者。以政府引導市場,使市場成為養老服務提供的主體。三是養老保險加養老服務發展趨勢。我國的養老保障不僅僅局限于保障老人基本生活,為其提供養老金、養老金,還會不斷加入服務保障,使其享受到高品質的老年生活。
(汪泓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
|養老金融相關鏈接|
胡曉義:增加全社會制度化的養老財富儲備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
當前中國的養老金改革和金融市場有幾個交集。一是城鄉居保個人賬戶委托投資,要擴大委投規模,延長委投期限,實現委投機構多元化。二是企業職保結存基金投資,從部分做實重歸現收現付、代際贍養模式,結存基金統一委托全國社保會進行市場化投資運營。三是戰略儲備基金,去年底權益達2.5萬多億元,其中20多年來的投資收益超過了本金投入。目前總量仍不多,應想方設法擴大戰略儲備基金規模。四是職業性養老金,地方應盡可能當期做實記賬部分,可使投資規模增加20%以上;企業年金方面,可研究更寬松、更富激勵性的政策,如可否在將來繼續降低基本保險費率時,強制性平移到企業年金計劃上?可否實行職工默認參與供款、企業自動跟隨配比供款的機制?減免投資環節稅等。
董登新:個人養老金為資本市場注入源頭活水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
在我國家庭金融資產當中,個人養老金占比仍較低。傳統家庭理財的特點是短炒賺快錢,缺乏全生命周期儲備下的長期投資。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具有補充養老和家庭理財載體的雙重屬性,將個人養老金融入家庭理財當中,有望加大家庭理財中的長期投資比重,傳統的家庭理財結構將會生變。當前,保險、銀行、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正在根據各自優勢加快布局老齡客群,加大養老金融產品創新力度。金融機構不僅需要提高產品研發和業務創新能力、儲備專業的人才,更需要提高投資管理能力,讓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把錢袋子交給專業的金融機構打理。
彭希哲:讓老年群體愿意消費、愿意投資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院長)
銀發經濟不是單一的經濟部門,而是眾產業部門的集合。觀察他國經驗會發現,隨著老齡化進程加深,老年群體的消費趨勢將從關注基本需求轉向注重生命精彩度和娛樂體驗的提升。未來的老年群體是新一代老年群體,規模、財富、需求都有大幅增長,消費模式、消費意愿也發生很大變化。在如何將需求轉化成市場方面,老年金融可以發揮巨大作用。金融機構應開發符合老年人特點的支付、儲蓄、理財、信托、保險、公募基金等養老金融產品,研究完善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持,讓老年群體愿意消費、愿意投資。
(以上專家言論節選自其在新趨勢、新階段、新戰略——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高峰論壇上的演講內容)
本文標題:應對老齡化: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的底層設計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5163.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