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適老化改造與醫養結合方面走在前列,而南京于2017年起開展的家庭養老床位試點獲得民政部高度肯定。
2022年年初,長三角區域養老產業發展概覽(2021年)發布,提出長三角地區的老齡人口比例已超過20%,已進入中度人口老齡化階段。
由于經濟發達、人均壽命延長、少子化突出等因素,長三角是中國較早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地區。早在2019年,長三角三省一市民政部門便簽署了推進長三角區域養老一體化合作備忘錄。近三年來,長三角異地養老機構清單擴展至23個城市、71家機構、32051張床位。
長三角應對老齡化的努力仍然在推進。2022年8月18日,上海市政府批復同意《上海市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22—2035年)》(下稱《規劃》),該規劃期限為2022—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
《規劃》顯示,近期總量指標為:建成不少于17.8萬張養老床位,其中護理型床位占比不小于60%,且包含至少1.5萬張認知障礙老年人照護床位;全市每千人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筑面積達到50平方米,街鎮養老服務綜合體總量力爭達到500家,社區老年助餐服務供應能力達到25萬客/日左右,建成100家鄉村長者照護之家。
細分城市經驗來看,上海在適老化改造與醫養結合方面走在前列,而南京于2017年起開展的家庭養老床位試點獲得民政部高度肯定。
長三角應對老齡化的努力,將成為全國的典型案例,供其他地區參考和借鑒。
養老服務如何進家庭?
養老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問題,而是需要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從家庭、社會等各個層面去解決。
家住上海楊浦區的林老先生告訴,他年輕時酷愛運動,也有在浴缸中泡澡的習慣,但上年紀后時常受到膝蓋傷病困擾,進出浴缸頗為疼痛。老是找兒子幫忙覺得過意不去,請護工又太貴了。
上海是我國城鎮化最早的地區之一,根據今年7月份發布的《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報表制度》,2021年,上海全市戶籍人口1495.34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突破500萬,達到542.22萬人,占戶籍總人口36.3%,65歲以上人口占26.9%,70歲以上人口占16.6%。
在目前的養老格局下,如何將優質養老服務送進家庭、社區,成為社會關切。上海選擇以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工作為切入口,提升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感。
2020年底,居委會工作人員幫助林老先生在上海市居家環境適老改造服務平臺提出申請。用一周時間,服務團隊對其家中衛生間進行了大翻新。工作人員將浴缸拆除,改為高度可調節的淋浴花灑,根據林老先生的身高加裝了折疊淋浴凳與扶手,同時鋪設了防滑地磚。一年多來,洗澡已不再是林老先生的煩心事。
事實上,從2012年起,上海開始實施低保困難老年人家庭居室適老化改造項目;2019年在全市5個區6個街道啟動老年人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試點,并在2020年將試點范圍擴大至全市16個區51個街鎮。
2021年7月,上海市民政局發布通知,將在全市范圍內全面推開適老化改造,其中黃浦、徐匯、靜安、長寧、虹口、楊浦、浦東、閔行等區實現街鎮全覆蓋,其他區根據實際需求和條件有序實施。截至2021年底,共完成6868戶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
登錄服務平臺后發現,改造內容包括基礎產品服務包、專項產品服務包和個性化產品服務包三類,涵蓋臥室、客廳、玄關、門廳、衛生間、廚房等多個空間。
成本分擔機制方面,上海遵循政府補貼一點、企業讓利一點、家庭自負一點的原則,為困難家庭提供最高額度為3500元的差異化補貼。具體來看,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老年人,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年滿80周歲且本人月收入低于上年度城鎮企業月平均養老金的老年人,分別按照實際改造費用的100%、80%、50%進行補貼;經上海市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具有二級及以上照護等級的老年人,或經街鎮審核認定的無子女、獨居、純老家庭的老年人,按40%補貼。
在居家社區養老的其他層面,適老化改造同樣值得思考。
一位不愿具名的民政系統官員告訴,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是提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質量的當務之急。她還期望,未來的住宅小區能夠布局醫用電梯。
隨著未來高齡老人占比的不斷增長,老年人對于醫護服務的需求也在提升。在建設之初就將老年人急救的需求考慮在內,要比事后增設大量的配套養老服務設施來得有效。該官員說。
不僅僅是上海,南京也是長三角適老化改造的典型。南京于2017年開始試點家庭養老床位,4年來,全市建成家庭養老床位5701張,根據《2022年南京市養老服務工作要點》,2022年南京將高質量開設家庭養老床位3050張,向7009戶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門服務。
據民政部副部長高曉兵介紹,家庭養老床位是指以養老機構為依托,以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為支點,把養老機構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延伸到家庭,對家有失能老人的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專業護理、遠程監測等養老服務。
在高曉兵看來,這一探索使養老服務的供需兩方均可受益。就老年人來說,既節省了機構養老的床位費,同時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當中得到專業化的服務。對養老服務的供應方來說,則節省了機構養老的土地建設費用。
高曉兵以南京為例說明,當達到一定規模以后,投入一個家庭養老床位的費用是投入一個機構養老床位的1/5。近年南京發展了近6000張家庭養老床位,相當于建設了50個中等規模的養老院。
深入推進醫養結合
醫養結合工作亦是長三角老齡事業發展的亮點,上海將社區視為推進醫養結合的主要平臺。
根據上海市衛生健康委2022年8月發布的數據,全市家庭醫生1+1+1簽約6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420萬人,其中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2—6級的失能老年人簽約率超過九成。全市按照常住人口3‰設立家庭病床8萬張,開展上門診療80萬人次,九成服務對象為60歲以上老年患者。制定實施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功能建設指導標準,新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床位數不少于100張。依托為民辦實事項目,目前已建成智慧健康驛站238家、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46家,不斷強化社區健康服務功能。
前述民政系統官員表示,家庭病床與家庭養老床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融合空間。對處于術后康復、安寧療護、臨終關懷階段的老年人而言,能夠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將醫養服務及時送到身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醫院床位的壓力。但目前亟需出臺居家上門服務的規范文件,確保服務的質量與安全。
談到醫養結合,機構養老的模式往往更為人熟知。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表示,在長三角地區,養老產業中以政府投入撬動社會資本進駐的運作機制較為完善,老年人的養老消費能力與消費意愿也較高,因此機構養老也相對發達。
北京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施紅告訴,機構層面推進醫養結合主要有三種模式,分別為醫療機構辦養老、養老機構辦醫療,以及二者開展簽約服務。醫療機構辦養老有較好的醫療資源作為支撐,利于滿足醫療與照護需求,老年人信服程度高,但對醫療以外的需求可能難以滿足;養老機構辦醫療形式多樣靈活,但需要考慮醫療資源匹配度以及性價比因素;二者開展簽約服務若開展得好,可實現養老和看病兩不誤的理想狀態,但受制于醫療機構人員短缺、激勵機制不充分、工作任務不明晰等因素,可能出現簽而不約的問題。
對此,上海制定了一系列應對方案。首先是養老機構的醫務人員在職稱評定、繼續教育、全科轉崗培訓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并通過以獎代補政策給予扶持。
再有全面深化醫養簽約合作,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全市養老服務機構實現愿簽盡簽,每周安排醫務人員上門一次,為養老服務機構老人提供醫療護理服務,主要提供服務清單內容包括基本診療、基本公共衛生、重大公共衛生、康復服務、護理服務、家庭醫生服務、技術指導服務七大類70項服務。
2022年1月,上海市政府印發《上海市促進養老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其中明確探索以項目方式,為在養老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服務的醫護人員支付勞務費,進一步深化簽約合作服務機制。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表示,下一步還將以醫養聯合體建設為抓手,主動吸納老年醫療護理機構、養老機構加入區域醫療聯合體,更好滿足老年人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以及安寧療護一體化的健康養老服務。
目前,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而且未來的老齡化程度將不斷加深。長三角作為經濟發達、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其各種嘗試,正在為中國的老齡化社會探路。
本文標題:長三角應對老齡化進行時:上海推廣家庭適老化改造,南京開設家庭養老床位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5280.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