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如果你今年退休了,你想去干什么?
目前,中國史上最大退休潮悄悄來臨,從今年開始,每年有2000多萬人將會退休,15年內退出大約3億人,與此同時,中國的老年群體也越來越多,人口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按新標準來說,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去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比達到了14.2%,已經進入到深度老齡化社會。
面對越來越多的"新"老年群體,該如何保障他們晚年生活?
比起變老,沒錢,更可怕的是未富先老。根據復旦大學院長彭希哲分析,在這波"退休潮"中,我國每年都會減少300-500萬勞動年齡人口,這意味著繳納養老金的人數則會持續下降。
一方面,領取養老金的人增加,另一方面,繳養老金的人下降,養老金壓力不言而喻。
中國社會科學院曾推算,中國養老金到2035年將耗盡累計結余。到了我們這代人退休的時候,養老金從何而來的確是個需要擔心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養老制度主要依靠三方面,即國家統籌的基本養老金制度、企業補充養老金制度和個人儲蓄養老金制度,但是在結構上發展并不均衡,國家養老依舊占比高達62%。
今年4月,國家正式出臺《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補上了個人儲蓄養老金制度"空白",目前,保險、基金、銀行、信托等各類金融機構正在通過不同方式挖掘該市場。
上個月,多省份密集發布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總體漲4%將惠及超過1.3億退休人員。在退休大潮來臨時,如何給老人們的"錢袋子"上保險,的確是個需要好好研究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國壽養老、平安養老等多家養老險公司合計壓降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業務規模超過4000億元,降幅超40%。
主要原因是銀保監會為了防范金融風險,原則上不再允許養老險機構經營保險資產管理業務,鼓勵養老保險公司發展安全性高、保障性強、滿足長期或終身領取需求的商業養老年金保險以及其他具有一定長期積累養老金功能的商業保險。
對于老年人來說,如何守住錢袋子可能是比如何填滿錢袋子更重要的事。
養老產業迎來萬億藍海市場
伴隨著老齡化進程,養老產業也在加速發展。據悉,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間,我國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含養老的企業總量由原來的0.95萬家,增長至12.47萬家,翻了13倍,我國互聯網三巨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早已經布局養老產業。可見,具有前瞻意識的企業家們早就開始布局養老行業的各個方面了。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曾測算,中國老齡產業產值將在2050年突破100萬億元,屆時將占GDP三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說,養老這行是絕對有利可圖的。
國際上通常將養老模式分為三種:居家養老、社區養老以及機構養老。
社區居家養老是主戰場,近幾年來發展迅速。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從2014年1.9萬個發展至2017年4.3萬個,互助型養老設施2014年4萬個發展至2017年8.3萬個,遠遠高出養老機構的增速。
養老產業涵蓋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養老醫療、養老地產、養老軟件及信息系統,文化生活,老年金融,家政及其他服務等。
目前而言醫藥醫療這個賽道比較有想象力。據悉,2021年,美國醫療衛生支出占GDP比重為16.9%,日本10.9%,而中國只有5%,不到日本的一半,差距很大,但這也意味著發展空間很大。目前A股生物醫藥板塊上市公司超過400家,總市值只有6萬億左右,但隨著老年群體的增多,對于醫藥公司來說是個巨大的機會。
在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下,大健康產業正在步入蓬勃發展期,安徽、重慶、深圳等很多省市大健康產業都搞得風起云涌,已經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于此同時,大健康養老產業也搞得如火如荼,康復護理、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醫養結合等大健康服務行業迅速崛起,且市場規模正在快速放大。
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我國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2030年預計將達16萬億元,市場很有潛力。
不過人口老齡化對于某些產業來說打擊也比較大,比如房地產,據悉,在玉林,由于年輕人減少,連當地公務員都被要求賣房。隨著老齡化來臨,房地產企業可以將更多精力投放到養老地產,如果能保證服務治療,打造養老服務核心競爭力的話,應該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本文標題:最大退休潮來了,我國將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難題如何解決?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5554.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