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吳敏 北京報道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養老問題已經成為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問題。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要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大保險支持,盤活土地資源,落實財稅優惠,引導醫務人員從事醫養結合服務,壯大失能照護服務隊伍等,通過加快醫養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擴大增量資源供給和存量資源盤活,不斷滿足老年人健康和養老服務需求。
伴隨養老需求的凸顯、政策紅利的釋放,養老產業的長期投資價值日益顯著,許多保險公司正在向養老服務全鏈條滲透,成為養老基礎設施重要的投資力量,形成了康養+醫療多元化的養老服務模式。
險企布局康養賽道可量力而行
作為最早感知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行業,早在2007年開始,一些保險公司已經穿透周期悄然布局養老產業,主要通過重資產、輕資產等模式加入養老社區的建設與運營中。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保險公司布局康養賽道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居家養老+醫療服務模式。保險公司自己不辦養老機構,不建醫院,通過與醫療服務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的方式為居家養老的客戶提供醫養融合服務,客戶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二是機構養老+醫療服務模式。保險公司自己開辦養老服務機構,或者通過與養老服務機構合作為客戶提供養老服務,其中醫療服務的提供方式又分為兩種情形,一種由合作醫療服務機構提供,另一種是在養老服務機構內設醫務室提供基礎性醫療服務,主要覆蓋小病與常見病。客戶主要是中產家庭的老年人。三是醫養融合養老社區模式。保險公司開發建設養老社區,并在社區內配建以老年康復和老年病為主的綜合性醫院,一般同時配備有其他完備的生活設施。這部分客戶主要是一些中高收入家庭的老年人。
這三種模式之下,保險公司的投入越來越大,資產占用越來越多,投資回報的周期越來越長。對于保險公司而言,需要根據自身的資金實力、抗風險能力、對資產流動性和投資回收期的要求來選擇適合自身的業務發展模式,一般來說,只有對那些資金實力比較雄厚的保險公司才適合進入重資產的醫養融合養老社區賽道競技,中小公司更應該在前兩種模式中進行選擇。 李文中稱。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已經有13家保險機構投資了近60個養老社區項目,布局全國20多個省市。早期進入養老產業的保險公司大多采取重資產模式入局,如最早布局的泰康,以及國壽、新華、太保等險企。
但重資產模式考驗險企戰略定力、資金流動性、和運營能力,對保險公司的資源整合能力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此前一家長期運營養老社區的人士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險公司在養老社區的投入多數已達百億,甚至千億,對于入局者而言,必備的核心因素是資金實力,能夠支撐在養老社區前期布局的資金支出。另外還要考慮領導班子的任期問題,因為投資養老社區的周期長,從開發到入住,一般需要6到8年,要想實現全部收支平衡更是需要20余年時間。不僅如此,隨著房地產的資產價格上漲,拿地做大規模的養老社區成本也更高。
正因如此,近幾年,輕資產或者輕重并舉的模式受到更多保險公司的青睞。保險公司得以用較少的資金撬動更大規模的養老服務供給,以更多的專業護理和運營服務加持養老社區。
例如大家保險成立之后將城心養老作為核心特色和布局重點。顧名思義,城心養老就是指在城市核心區布局養老產業,這與行業通常將高端養老機構布局郊區的思路有所不同。城心養老選址城市核心區域,緊鄰三甲,可以就近醫療;離家近,方便子女探望;周邊商超、公園、飯店等生活配套完備。但城心養老雖然有眾多優勢,但因位于城市核心區,布局成本必然也更高。如何解決高成本的問題,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大家保險集團董事長何肖鋒曾坦言,核心區布局養老機構確實有地價高的問題,但大家保險也有一些資源稟賦。一方面自身有大塊兒的自持資產、土地,可以支持建重資產模式的養老社區;另一方面,也在尋求商業模式探索,比如在北京二環附近選擇的養老點,是用輕資產模式切換,用租賃方式等尋求的大型物業,客觀上為其提供了相對較低的價格。
在何肖鋒看來,養老產業難點不在硬件設施建設,而在于服務能力搭建,服務品質才是養老機構的核心競爭力。7月22日,大家保險對外披露,該公司推出涵蓋醫療、康復、護理、康樂、旅行、安居、膳食、療愈八大專業模塊的康養服務體系。這標志著大家保險養老戰略向縱深推進。
目前,大家保險已在國內完成城心醫養旅居療養居家安養三條養老產品線布局,在北京東三環、北京南二環、北京西二環、南昌市核心老城區、天津市和平區中心地帶落子5個高品質持續照護養老社區,在杭州、北戴河、三亞、黃山全面落地4個旅居項目,在北京外交部街33號院探索設立嵌入式照護中心,就近為兩千多名長者提供養老服務。
養老社區軟實力仍處探索階段
實際上,國內高端養老機構在硬件設施上很多都已經達到,甚至是超過了國際水準,但養老社區的運營管理、養老護理服務等軟實力仍然處在初級探索階段,沒有形成行業公認標準和成熟體系。
我國保險業參與養老服務在2015年后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以重資產、輕重并舉、輕資產等多種投資模式,探索保險與綜合型養老社區、旅居養老以及居家養老服務結合,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保險業參與養老服務業也存在一些挑戰與風險,如土地獲取難度大,資產投資回報率較低。重資產養老項目的投資額大,盈利周期長,需要穩定的資金支持,養老社區建設資金門檻高。養老產業行業跨度大,涉及工程開發、物業管理、酒店/公寓經營、醫療健康管理、養老護理服務,養老社區管理和運營門檻高,對保險公司的運營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據朱俊生介紹,我國缺乏對老年醫學、全科醫生、護士,特別是養老護理員的職業教育和訓練,造成養老社區運營中專業護理人才缺乏、勞動力成本上升。目前國內現有的養老社區尚處于建設和初步使用階段,尚有待時間的檢驗。同時養老產業投資退出壁壘高。另外,保險業在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仍有待明確,保險機構投資養老服務業的政策環境尚有待完善。
朱俊生建議,為促進養老保險和養老服務有機結合,政府可優化和完善支持政策體系,有效提升保險保障和服務功能,進一步發揮保險業在多層次養老服務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促進保險與養老產業融合與協調發展。保險機構可根據自身的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發展戰略等,審慎選擇參與養老服務的商業模式,提升專業化運營水平。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神經系統理學療法科主任劉惠林亦表示,康養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既新鮮又陌生的專業,我國康養產業還處于初級階段,剛成雛形,未來要做得更深更遠,亟待解決人才問題。根據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公布的一項報告,即便按照一般口徑的1:3完全失能人口照護比來看,我國養老護理人才的缺口規模也高達500萬人。
劉惠林認為,我國打造康養服務體系亟待解決人才問題,需要耐心且專業的人才。其次,打造康養服務體系還需搭建好的體系,就像醫療有醫保報銷體系一樣,對醫療行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后續,相關部門也會逐漸完善康養體系,進一步支持康養服務的建設。此外,康養服務還面臨標準化困境,如何讓硬件更適老,服務既有標準又能照顧到每位老人的個性化需求都非常重要。
在李文中看來,監管扶持政策沒有能夠完全理順,也給保險公司布局養老社區帶來了挑戰與風險。康養業務本身定位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很難有暴利,投資回收期長;人才儲備不足,一方面難以滿足保險+養老社區模式的運營管理需要;另一方面醫護人員不足,且難以留住高水平的醫護人員。
李文中指出,未來,社會養老的壓力巨大,政府持續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舉辦養老服務機構,并不斷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因此,保險公司布局康養賽道的前景非常廣闊,保險公司在發展養老保險、健康保險業務之外,還可以通過投資渠道在康養領域進行產業鏈的延伸,實現康養融合發展。
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差異化發展其實就是面臨客戶群的選擇問題,是發展模式的選擇和養老社區標準的選擇問題。在發展模式上,保險公司在自建養老社區之外還可以考慮與其他養老投資機構合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前期投入,縮短投資回收期。李文中認為,在養老社區標準上也可以建設一些中低檔社區,醫療護理服務在自身提供基礎服務的基礎上借助社會力量為客戶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務。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張志偉
本文標題:養老社區投資動輒百億千億考驗資金實力,保險公司正在探索輕資產模式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5684.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