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理財產品的出現,有利于豐富第三支柱養老金融產品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需求。本文通過借鑒、對比第三支柱發展成熟的美國市場情況,探析中國居民養老金融偏好,把脈銀行理財公司發展養老理財業務的思路,為養老金融產品的開發提供數據支撐。
□童雪敏 許偉 武小涵 祝國橋
美國個人養老金調查狀況
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第三支柱養老金體系,其中絕大部分屬于IRA(個人退休賬戶)。截至2021年三季度,美國IRA資產總額已達13.2萬億美元,占美國養老金總資產比例超過35%。IRA與第二支柱DC計劃的投資結構很相似,風險偏好與繳費群體的年齡相關性很強,因其本質都是直接歸屬個人的養老投資,都由專業機構進行管理。貝萊德的調查反映了后疫情時代個人養老訴求的主要變化。
1.養老儲蓄意愿大幅增強。美國在職人員平均每年養老儲蓄投入約占總收入的10%,大多數人投入比例在6%-10%,整體呈正態分布。
疫情期間,雖然有近70%的人表示疫情會造成不利影響,但養老金計劃參與度卻逆風上行。有68%的人表示當年養老儲蓄狀況良好,高于2019年的60%;只有10%的人表示養老儲蓄狀況不佳,較2019年的17%大幅下降。
2.更加看重養老金計劃帶來的幸福感。90%的人認為堅持養老金計劃對幸福感有所提升,34%的人把缺乏良好的養老金計劃視為損害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
已退休人群的評價頗具參考價值,他們已經從養老金計劃中獲益。76%的已退休人員表示,有安全的退休金產生了超預期的幸福感;71%的已退休人員表示,如果當初可以選擇的話,他們更想要退休后有固定現金流的養老金計劃。
已退休人群的幸福感襯托了在職人群的焦慮感。在職人群中,60%的人擔心養老金計劃面對未來長壽情況時會虧空,59%的人焦慮于并不清楚現在的養老金計劃在未來可實際產生的退休金。
3.更信賴專業化的養老理財服務。一是更認可專為養老設計的理財計劃,比如目標日期基金,有68%的人贊同它根據年齡調整投資節奏的理念。二是更重視投資管理的價值,更愿意為專業管理付費。有80%以上的人認同主動管理創造價值,有30%的人把養老金計劃的投資成長性視為最重要的衡量因素,只有20%的人把管理費率視為最重要的衡量因素。
4.雇主更重視對員工養老金計劃的投入。有96%的雇主認為他們有責任為員工提供好的養老金計劃。有68%的雇主表示,疫情以來員工更加看重公司提供的養老金計劃。86%的雇主相信他們的員工會受益于目標日期基金這樣的專業養老金計劃。大部分雇主意識到,選聘專業的養老金計劃,既有助于雇員過上理想的退休生活,也有助于雇主吸引和留住優秀員工。還沒提供專門養老金計劃的雇主中,有82%表示會在未來12個月內設立。
5.代際、性別差異化訴求越發明顯。由于種種原因,美國老、中、青三代人對養老金的態度頗為不同。一是焦慮感不同。看待未來退休時的福利時,高達68%的中年和76%的青年認為等他們退休后,境遇會比上一代人下降。二是投資偏好不同。青年人認同ESG投資理念、智能投顧、定制化養老金方案的比例最高,中年一代次之,老年人最低。三是女性不安全感更強。女性對當前養老金計劃的滿意度遠低于男性,焦慮感高于男性,增加養老投入的意愿高于男性。同時,女性對專業化養老投資的了解更少,對雇主也更加不信任。有36%的女性不了解何為目標日期基金,而男性只有12%。只有45%的女性表示信任雇主提供的養老金計劃,有67%的男性選擇信任雇主。
中國養老金調查狀況
1.投入意愿高于美國。中國受訪者主要為18歲以上的城鎮居民,調查顯示,八成以上受訪者愿投入10%以上的收入進行養老儲蓄,近二成愿意將30%以上的收入用于養老儲蓄,中位數為11.3%,整體上投入比例高于美國。
2.傾向于銀行養老理財。近年來,銀行、保險、基金行業相繼在各自的監管框架下發行養老金融產品。從用戶調查看,銀行理財在用戶偏好上占據一定優勢。有61%的調查對象愿意參加銀行養老理財產品,占比最高;愿意參加養老保險產品和養老基金產品的比例分別為46%和26%。
3.金融知識普及度一般,需要專業化服務。調查對象的金融知識得分平均為61分,但自我評估得分69分,普遍主觀上高估自己的金融知識。中年群體的金融知識水平最高,青年群體次之,老年群體最低。同時,人們基本認可養老投資是專業性較強的工作,86%的調查對象表示愿意為養老金融投資支付相應的咨詢或管理費用。
4.風險偏好有上升,對收益率最為看重。調查對象關注度最高的問題是收益率偏低,風險高的問題只排名第四。近三分之二的人表示養老投資可以承受一定階段、不超過10%的虧損。對比去年的調查,調查對象的風險偏好明顯上升,不容忍損失的人群比例從43%降至35%。
5.養老保障的焦慮程度。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表示比較擔心或非常擔心養老收入保障。在不同年齡段中,30-39歲人群的焦慮程度最高,且年齡越大,擔心程度越低。這一現象與美國頗為相似。中青年對養老的擔憂超過了老年人。
中國養老理財發展之路
從美國市場經驗和中美對比來看,中國養老金融產品具有迫切的市場需求。銀行理財公司有必要深入理解客戶訴求,可借鑒國外成熟市場的經驗,做好產品設計與客戶服務,積極響應和呼吁政策支持,更好地契合新時代的養老金融需求。
一、供給端補短板
1. 增加長期性、定制化、專業化的產品供給。養老理財產品應在產品期限、底層資產、計劃方案上體現養老服務的專業化需求導向。大力引入國際市場主流的目標日期產品及其最新創新,如給予客戶臨近退休時轉為固定返還退休金的選項,既滿足年輕時增加風險投資的需求、又滿足退休時保證固定收入的需求。
2.增加權益資產、另類資產、全球資產。低利率疊加老齡化長壽化是養老金支付危機的根源。美國養老金投資偏好不得不發生轉變,以滿足長期回報要求。中國終將可能面臨與美國類似的問題,也應作以下調整:一是增加權益投資,改變以固定收益為主的投資狀況。二是增加海外投資,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資金需要在全球尋找高增長市場,分享新興市場經濟增長的紅利。三是增加另類資產投資,如REITs、大宗商品等,因另類資產與權益資產相關度低,可分散風險、抵抗通脹。
3.ESG投資。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和新冠疫情促使人們重視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因素,更希望通過ESG投資為社會創造長期價值,爭取為長期投資取得更好的回報。現在美國90%的年輕人認可ESG投資,中國投資者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理念也在向ESG方向靠攏。銀行理財機構應拿出足夠多的ESG投資方案,致力于賦予每一位養老投資者參與ESG投資的選擇權。
二、改善服務環節
1.加強投資者教育引導。銀行理財機構應幫助投資者意識到提前規劃養老投資的重要性。中國養老體系過于依賴第一支柱,但第一支柱收入替代率有限,投資者需要意識二、三支柱補充作用的重要性。一要提前規劃,盡早啟動。在中國養老金融調查,未參與養老金融的原因中,排名第一的是還比較年輕,不用著急養老財富儲備,體現了養老投資規劃的缺位。二要尋找預期回報和期限匹配養老需求的資產,一味偏好低風險、低收益的固收投資,與長期抵御通脹的養老需求實質上是背道而馳的。
2.金融科技助推服務。銀行理財機構在客戶基礎和銷售渠道有一定優勢,應更好地發揮金融科技實力,幫助投資者找到適合的產品。例如,在進行產品設計時,產品管理人可以通過科技更好地對客戶畫像進行分析;在進行投資者教育時,投資者只需要輸入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智能工具便能提供適合的產品或是每年的財務規劃建議。
當然,養老理財作為我國銀行理財市場的新興領域,其發展離不開頂層設計的政策支持。政策引導效應可考慮包括用戶繳費和投資收益的稅收優惠、投資端的稅收優惠等激勵政策,以及建立個人統一賬戶管理模式,方便第二支柱向第三支柱產品結轉,提高個人管理第三支柱產品的便利性、參與感和使用體驗。
(作者單位:童雪敏、祝國橋為貝萊德建信理財;許偉、武小涵為建信理財)
本文標題:中國養老產品供給端亟待豐富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6548.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