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五四這幾天,鋪天蓋地的都是類似《給青年的XXX》這種形式大于實際的營銷活動。各類毒雞湯花樣百出防不勝防,無聊且偽善。但年輕人們也就是青年們只能被裹挾其中,無法逃離這種垃圾信息的轟炸。
雞湯喝完,年輕的青年們,依舊的處境依舊沒有變化,唯一的變化,是五四青年節正在淪為說教味極濃的營銷場。
實際上,有這個時間,還不如考慮多增加幾個青年就業崗位,多提高提高青年的工資待遇,多給青年減減壓,少對青年居高臨下指手畫腳亂洗腦,尸位素餐的趕緊騰地方留給年輕人創新探索的空間來的實在。這樣做雖然很難,但起碼對年輕人充滿誠意。
畢竟,現在的年輕人,誰還喜歡那些氛圍組一樣強行高大上的說教呢?他們甚至都已經開始考慮生老病死這種看似久遠但無比現實的問題了。
出乎意料的,比起上一輩的人,年輕人面對生老病死的態度似乎坦然許多,養老、遺囑、葬禮都可以當成一種娛樂話題,以無厘頭的方式在社交平臺上制造一出出黑色幽默,比如抖音上就一度流行未來去祭奠閨蜜要帶一部《甄嬛傳》。
2020年,騰訊攜手清華大學共同發布《國人養老準備報告》,超七成90后開始考慮養老,80后、70后養老需求更迫切,相應比例更是高達80%和85%。遺產方面,比起身外物,年輕人最放不下的可能是微博賬號、微信聊天記錄、豆瓣收藏、抖音點贊Z時代老去的生活如何安排?或優雅、或炫酷、或中二、或文青總之,似乎都與悲傷無關。
變老容易養老難
年輕人與衰老、死亡和解,在不少人看來是一件放下恐懼,迎接歲月的坦然之事,但實際上,在考慮這些身后事的時候,年輕人所積攢的焦慮一點都不比杞人憂天的父母輩少,想要優雅瀟灑地離去從來都不是說說那么簡單。
對于年輕人來說,想要規避狼狽與失措的背后,除了積極的態度,還需要大把的金錢去填滿現實的窟窿。特別是養老,養老基金缺口擴大的懸念,已經是眾所周知的秘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數據顯示,國家主導的城市養老基金將在2027年達到6.99萬億元的峰值,并可能在2035年耗盡。
與此同時,2020年社科院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以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相當于1998年退休員工平均工資的87%,但這幾年,這一比例下降到了45%。抖音上曾經興起過與閨蜜去考察養老院的風潮,盡管短視頻的創意戲劇與現實有所差距,老年蹦迪、體院宿管、退休愛豆演唱會更是令人哭笑不得,但真實世界里,能基本滿足當下年輕人未來養老要求的花費讓人壓力山大。
社交平臺上有人做過專門考察。B站收錄的養老院專題視頻動輒百萬點擊量,五星級養老院里服務費、床位費、護理費以及餐費加起來,大概一個月最低標準要兩萬元,當然,還有會員模式,北京一家養老社區會員押金一次性繳納,184萬元起步,最高310萬元。
至于中低端養老院,有的是居住條件不達標,有的則是床位難求。光大證券的一份養老報告里提到過,全國標桿公立養老院—北京第一社會福利院,全院只有1100張床位,排隊登記的老人超過1萬人,按照這個趨勢,排隊要等好幾年。
在這樣的養老大背景下,當今老年人養老大多依舊選擇居家自養,有調查顯示,90%左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僅有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而機構費用或者條件僅僅是老年人拒絕機構的一個客觀因素,最主要的是,國人兒孝女順的觀念凌駕于一切養老生態之上。
到了這一代,消費升級裹挾著自由將老一輩的保守沖擊得潰不成軍,年輕人為了安心養老,可以提前三十年,甚至是四十年攢錢。上一秒還高呼佛系平躺,下一秒就能為養老憂心忡忡。有調查顯示,在18-34歲的群體中,有51%的人已經開始為養老儲蓄。
大部分將養老基金目標定在了150萬元左右,如果從30歲開始儲蓄,退休的目標年齡在57歲,平均每月則需要存下4000多元。但與之相對應的是,有25.9%的90后人群月入低于4000,超三成用戶手頭資金不足6萬。
直面老去與死亡固然灑脫,可年輕人期待的退休生活并不便宜。最關鍵的,要是很不幸,遇上了類似于上海那家鬧出大新聞的福利院機構,整個人生可能會面臨大概率被強制畫上句號,光想一想就令人毛骨悚然。
緩解焦慮的最后法則
上一輩緘口不語的事,到了這一輩就成了調侃玩梗的社交性話題。年輕人為什么開始操心起幾十年后的事,這不僅僅是生死態度的轉變,更是對現有人生狀態與未來的一種重新審視與規劃,在很多年輕人的眼里,無論是衰老,還是死亡,提前預判準備也是緩解焦慮的一種非主流性手段。
無厘但有用。這是26歲的劉霞(化名)在立遺囑時最直白的想法。生老病死從來沉重難言,但早早地將死亡納入眼前對劉霞而言,卻意味著很多無法直接表達的情緒。此前有一份問卷調查,在提前立好遺囑的5000多個年輕人里,要立遺囑的理由五花八門,其中,婚姻情感風險占比最高,為24.74%。其次是遺產旁落與照顧家人,分別占比20.62%、17.01%。
但最關鍵,也是最普遍的一點是對生活壓力的宣泄排解。劉霞在一家網紅品牌公司做運營,加班熬夜是常事,從去年開始,她看著身邊一個個因為健康狀況離職的同事,目睹網絡上一則則猝死的悲劇,后怕便油然而生。
這種想法赤裸裸地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近年來,年輕人由于生活壓力或者工作強度,猝死的風險呈逐年升高趨勢。丁香醫生發布《2021年國民健康洞察報告》,近6成90、00后都擔心自己突然就寄了,其中還有6%的人經常擔心甚至每天擔心。
放眼全球范圍,早在2007年,世衛組織就將熬夜歸為2A 類致癌風險。就算不是在加班,短視頻、游戲小說等娛樂也一點點蠶食年輕人的夜晚,這似乎是活在當代不可避免的事,一次次意外后,年輕人只能盡力為后續的不可防備劃上一道安全隱線。
中華遺囑庫數據顯示,2020-2021年的立遺囑人群中,00后一共有223人,近一年增長了14.42%。劉霞有位28歲的同事,每年的保費在7000-10000元左右,更有在猝死恐慌籠罩下的年輕人給自己買了28份保險。
網絡上看似荒誕不羈的一幕,實則將年輕人的內心用另一種方式更深層次地體現出來。2020年3月份,一位大學生借著20歲生日為自己提前舉辦了一場葬禮,據悉,這場葬禮是為了悼念憂郁的十九歲,而死亡過后迎來的便是重生。無獨有偶,國外生者提前為自己舉辦葬禮的例子比比皆是。
他們甚至會躺進棺材來感受死亡來臨的恐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在外人眼里極其不可思議的方式屬于系統脫敏。病房K歌,靈車漂移,墳頭蹦迪,靈堂派對年輕人有無數玩法讓生老病死變得不再那么沉重。
此外,相比上一輩的入土為安、落葉歸根,年輕人更注重精神印記。器官捐獻也漸漸走入年輕人的視野,在國內首個器官捐獻登記網站上有53%器官捐獻志愿登記者都是90后。除了生命痕跡,還有社交。
微信早就開通了遺囑功能,去年一月份,B站宣布為紀念離世用戶,平臺可保留紀念賬號。英國《每日郵報》曾報道稱,到2098年,如果Facebook仍然保持將死亡用戶賬號轉為紀念賬號的方式,Facebook上離世的用戶數將遠超在世的人數,屆時,Facebook將變成全球最大的虛擬墓地。
年輕人真的有這么多需要焦慮的事嗎?網上有個調查,96%的人都有焦慮的事情,其中更有54%的人每天都在焦慮。當現實世界的一切皆可黑色幽默,如此遙遠的事需要用娛樂來抵充悲傷,一時間竟不知是該憂,還是該喜。
這終究也是一門生意
華大基因的董事長汪健曾經在采訪中表示,60%的人愿意將60%的積蓄用于生命的最后28天。在最近的五年時間里,光養老產業的融資就高達60億,無論是保險理財,還是健康市場,養老相關企業不斷增加。
這個領域的主要玩家包括但不限于養老機構、房地產商、保險機構還有互聯網大廠。盡管距離這屆年輕人住進養老院尚有一段漫長的歲月,但未來養老標準一定會重新定義,這一點毋庸置疑。
就目前來看,騰訊、阿里、京東、字節跳動紛紛扎堆。以阿里為例,早在2017年,阿里就在北京一家養老院試點探索智聯網養老;百度在2019年于北京大柵欄街道落地愛老驛站;騰訊在深圳養老院測試智能跌倒檢測系統。
雖然距離年輕人在短視頻里暢想的各類養老生活還很遙遠,但起碼在互聯網的進擊下,養老水平與資源會得到很大改善。特別是醫養資源,數據指出,中國醫療健康領域獨角獸企業數量位居全球第二,中美兩國占據獨角獸數量的80%以上,截止去年九月份,中國共有52家醫療健康企業登上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榜。
反觀身后經濟,國內的葬禮與其說是紀念逝者,倒不如說是撫慰生者。從古至今,國人殯葬理念圍繞厚字展開偌大的喪葬市場。
在北京等一線城市,最普通的葬禮也高達10萬左右,人壽保險機構SunLife數據顯示,中國人平均在喪葬上花費高達37375元。已在港股、A股上市福壽園、福成股份等有殯葬服務的公司,業務毛利率高達80%以上,更有83.8%來自墓園服務。
只不過,這些生意看似錢途無量,背后要考慮的問題也數不勝數。以養老市場為例,養老相關企業暴雷似乎已是常態,據悉,只有4%的養老機構實現盈余,超過60%養老機構需要10年以上時間才能收回投資。
統計養老院相關企業的經營風險就會發現,經營異常占比達到74%,其次為行政處罰,占比為23%,稍有虧損的占32.6%,嚴重虧損的占30.7%。喪葬領域,年輕人開闊的態度加上墓地緊張、價格貴,注定傳統殯葬方式會迎來新的變革。
比如國外有家公司曾經推出骨灰唱片服務,基本包裝成本2000英鎊,最多可制作30張唱片。上海在2016年推出過生命晶石服務,截至2021年4月,15萬戶上海家庭選擇死后結成舍利子。年輕人的思維天馬行空,未來商業在接受趨勢引導的同時,雙方產生的沖突和碰撞只會多,不會少。
到時候,估計將是一場場怪老頭大戰資本家的戲碼。
道總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聯網與科技圈新媒體。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本文標題:當青年們開始為養老、遺產、葬禮操心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6561.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