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29日電 (王蕾)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正式啟航,為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機構參與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帶來藍海機遇。建信理財監事長周鑫泉在接受中新經緯研究院專訪時表示,個人養老政策在國家制度層面的突破,預計每年可為養老市場帶來5000億元增量資金,也為資本市場和科創融資帶來長期資金。銀行理財參與其中須在加強風險管理基礎上進一步豐富產品設計和投資策略,借助母行優勢打造養老生態圈。
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式結束后,銀行理財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周鑫泉表示,應切實履行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責任,通過培養公司治理能力、協同控險能力、科技應用能力、良性糾偏能力、預防腐敗能力、投資投研能力、創新突破能力和隊伍建設能力等八大能力,久久為功,實現高質量發展。
此外,針對之前銀行理財市場凈值化波動引發熱議,中新經緯研究院邀請周鑫泉給出配置建議:首先,要樹立良好的資產配置理念;其次,要正確理解理財產品好的標準,購買與自身資產配置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產品;再次,選擇與自己投資理念相匹配的理財產品發行機構;然后,投資者要關注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和季度(年度)投資報告;最后,廣大投資者要理性看待理財產品的短期波動,堅持多資產配置,堅持長期投資。
中新經緯研究院: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有序發展的原則下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并與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相銜接,實現養老保險補充功能,協調發展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健全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您如何看待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的出臺?
周鑫泉:我們認為,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落地標志著個人養老體系第三支柱邁出了重要一步,實現了三大突破。一是個人養老制度建設的突破。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政策從無到有,從0到1,是個人養老政策在國家制度層面的突破。二是養老市場空間的突破。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資金可用于投資多品類養老產品,根據我們團隊分析,預計每年可帶來增量資金約5000億元。三是個人普惠政策的突破。一方面參加人員多,在中國境內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者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均可參加;另一方面實施稅收優惠政策,為參與人帶來利好,未來優惠政策仍有較大期待空間。
個人養老金制度帶來三大機遇:一是為解決人口老齡化時代個人養老難題帶來機遇。二是為各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帶來機遇。按照《意見》要求,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必須在商業銀行開戶;同時,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未來想象空間較大,各類金融機構都將有機會獲得更多長期限資金,擴充自身產品品類,打造自身專業養老團隊。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各金融機構可實現跨界合作,為全市場養老產品擴容。三是為資本市場和融資人帶來機遇。養老投資有利于吸引長期限穩定資金,為有長期限資金需求的基礎建設和科創等融資人帶來機會。資本市場有望引入新類型的長期投資者,制度建設也有望一定程度上改善當前市場偏謹慎的預期。
中新經緯研究院:個人養老金制度建設給銀行理財帶來的機遇?
周鑫泉:對于理財公司而言,發行養老理財具有重大意義,是貫徹落實人口老齡化戰略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建設生態化、多層次、普惠性養老服務體系,助力國家共同富裕愿景。根據四地四家機構前期試點經驗,養老理財產品受到市場歡迎,后續產品出現排隊購買現象,可見市場需求很大,當前試點范圍擴充到十地十機構,可從更多方面進一步激活市場潛能。
具體從客戶需求來看,一是客戶對養老產品的投資安全要求高。養老理財從產品特性來看,主要面向具有養老需求的個人投資者且以追求養老資金長期穩健增值為目的;從早期購買客群來看,中年和女性群體偏多。40-70歲占70%,女性占72%。風險厭惡和追求安全性是主要特點。這就要求養老理財必須從產品類型、風險等級、投資策略和風險保障機制等多方面保障安全性。二是必須滿足便捷性功能。為了滿足便捷性要求,養老理財產品可設置現金分紅、提前贖回機制,保證資金一定程度的流動性和靈活性,如投資者因罹患重大疾病、購房等大額支出急需可申請提前贖回。
中新經緯研究院:未來這個創新業務要實現常態化經營,還需要各家理財公司作出什么樣的努力?
周鑫泉:一是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忠于所托,為民養老。當前,銀行理財客群特點主要為風險厭惡型,這就要求理財公司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穩健投資策略,控制組合波動,優化風控IT系統,保證風險與收益的平衡。
二是豐富產品設計和投資策略,滿足多維度需求,在便捷性和多樣性上多下功夫。為滿足超長期限需求,根據監管導向可發行十年期產品,同時,進一步豐富投資策略,在前期試點基礎上,總結優秀經驗,發行混合類、目標日期策略產品并積極探索跨周期投資模式,并進一步挖掘場景和優化功能,發行開放式產品。
三是,探索跨界合作,打造養老生態圈。銀行理財可積極探索合作,與商業銀行集團內、金融業、養老產業、住房租賃等實現多層次多維度多行業跨界發展,打造全方位養老生態圈。首先,聚合集團內部整體力量,和母行旗下各類金融子公司聯合推進集團內養老金融創新;其次,在整個金融圈內,加強與養老基金、保險和信托公司等同業合作,打造養老金融生態圈;再次,加強與養老產業,包括養老院、養老制造(含養老醫療器械制造)等產業合作,打造養老產業鏈;最后,加強與住房租賃等場景合作,包括與市場化存房及優秀的養老基礎設施提供商共同探索將存房場景與養老服務有機結合,進一步創新養老場景,同時在資金和資產兩端助力房住不炒國家戰略。
中新經緯研究院:剛過去的4月27日是資管新規頒布四周年,2022年也是過渡期結束后資產管理回歸本源第一年。四年來,銀行理財內外部市場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經濟發展面臨很多不確定性,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整個行業92.9%的產品已經實現了凈值化轉型,絕大部分銀行如期完成存量整改任務。其實近年來對銀行理財的監管是日益趨于嚴的。4月29日,中國銀保監會關于《理財公司內部控制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要求理財公司針對各項業務活動和管理活動制定全面、系統、規范的內控制度體系。在您看來,未來,銀行理財行業整體高質量發展還需要作哪些努力?
周鑫泉:高質量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話題。首先,這是時代背景決定的,各行各業都在談論高質量發展,理財行業不可能不實現高質量發展。其次,嚴峻的內外部形勢要求我們更加重視高質量發展。最后,理財客戶特點要求我們必須做好高質量發展。隨著凈值化轉型的落地,理財子公司立足長遠,應切實履行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責任,通過培養八大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公司治理能力。銀行理財子公司脫胎于商業銀行,回溯國有銀行發展的歷史,我們深刻認識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強化公司治理能力對金融機構的重要意義。理財公司要以求索的姿態,用體制管風險、用流程管業務、用機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平衡風險和收益,實現公司平穩可持續發展。
二是協同控險能力。銀行理財公司相較于其他資管公司,均背靠商業銀行母行資源。理財公司可深入母行、深入客戶、深入市場,在風險隔離的前提下,尋找與母行、市場的共振點,風險要隔離、風控要融合。同時,提高與合作機構的組織管理能力,發揮好產業鏈比較優勢,深化外部機構合作,提升業務合作的體驗感和獲得感,積極創設更適合投資者的產品類型。
三是科技應用能力。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金融科技早已廣泛被運用在理財產品銷售、投研領域、運作管理以及風控等方面。數字化轉型已成為銀行理財決勝的關鍵因素之一。特別是在數據控險方面,是特別值得探索的領域,各行各業都在探索數字產業化。如小企業在大數據等科技支持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理財業務更應該、也更有可能實現數據控險。
四是良性糾偏能力。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大主題,把安全擺在重位。堅持問題導向,堅持良性糾偏,是理財公司實現自我迭代的重要路徑。監管部門、母行都對理財公司特別關心。非現場監督、現場檢查、內外部審計還有巡視,對理財公司發展而言都是正能量,我們應充分利用好,不斷改進機制,促進公司良性發展。
五是預防腐敗能力。風險和腐敗常常相伴相隨。管理風險,必須首先管住腐敗。銀行理財子公司要定期開展員工行為排查,盯住關鍵崗位,堅決剎住腐敗的苗頭,同時要提倡三清文化,要做金融清流、樹資管清風、留理財清氣。
六是投資投研能力。投資能力是資管公司之間形成差異化競爭的關鍵所在,要將理財公司投資投研能力放在戰略高度上統籌推進。銀行理財公司應當建立起以大類資產投資配置為戰略指引、以類別資產細分研究為戰術指導的市場化投研框架。同時,遵循長周期邏輯,形成一套自成體系、自上而下,隨外部環境變化而靈活、有效調整的組合管理方法體系。
七是創新突破能力。要對市場保持靈敏嗅覺,及時捕獲同業發展信息,進一步豐富完善產品譜系和資產類別,打破產品同質化,各自鍛造公司品牌價值。
八是隊伍建設能力。要提升行業綜合經營能力,人才是關鍵,銀行理財應著力打造專業人才隊伍,提升專業能力,可采取內部培養+外部引進方式補足專業人才缺口,在留住人才、創新考核激勵等方面長期聚焦、久久為功。
中新經緯研究院:截至2021年底,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1%。其實這個規模和資管新規之前差不多。當前,銀行理財依然是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主力軍,那么在您看來,在資產管理行業大格局中,銀行理財應該和其他資產管理機構有怎樣的差異化發展?在支持實體經濟中,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周鑫泉:與市場其他類型資管產品相比,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已連續三年居于首位。長期以來,銀行理財背靠母行在資金、渠道、風險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優勢,為廣大客戶提供了收益穩定、期限豐富的金融產品,為人民財產保值增值作出重大貢獻。銀行理財與其他資產管理機構的關系,我想可以引用攜手迎接挑戰、合作開創未來。
銀行理財與同類其他資管機構,一同面臨資管新規整改要求,這是資管行業整體面臨的轉型挑戰,但各類型資管機構各有所長、各有所專,在各自細分領域具有比較優勢,只有互相合作,取長補短,才能共同完成為人民財富保值增值、更高服務實體經濟、一同維護金融穩定的重任。相比較而言,銀行理財具有凈值穩定、收益穩健的優勢,可以廣泛建立信義關系而成為居民不斷增長的財產性收入的穩定器、金融資產配置的壓艙石,將投資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銀行理財需要和各類資管機構加強合作,共同為客戶供給多元化、差異化的優質金融產品。
在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銀行理財應當充分發揮全牌照和直投優勢,在支持金融供給側改革、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支持資本市場建設、服務國家區域建設、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實現共同富裕中發揮更大作用。尤其是在投資端,可以更好支持小微企業普惠融資、基礎設施投資、先進制造業和民營企業轉型發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將投資端和融資端更改好地進行風險和收益匹配,提升金融資源配置廣度和深度,也能為多層次資本市場帶來增量資金,引導財富流入社會發展的領域,服務國家建設。
中新經緯研究院: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我們都關注到前一陣子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有觀點認為資管行業的凈值化轉型使得理財產品的凈值波動甚至破凈現象將成為常態。那么請您從專業人員的角度,對廣大銀行理財投資者一些建議,投資者如何挑選和購買好的銀行理財產品?
周鑫泉:資管新規自2018年正式頒布實施以來,隨著理財產品投資運作管理模式以及資產估值方式的轉變,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進程不斷深化。在這種大背景下,廣大銀行理財投資者要想挑選和購買好的理財產品,我們建議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首先,要樹立良好的資產配置理念。對于每一個投資者或者一個普通家庭而言,我們的生活和投資都離不開這四筆錢:一是零花錢,就是確保自己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和消費支出的錢,可投資于現金類金融產品,比如銀行活期存款、銀行現金類理財以及貨幣基金等。二是保本升值的錢,就是用來滿足子女教育、養老規劃的錢,可投資于固定收益類的金融產品,如銀行理財固收類產品等。三是搏取收益的錢,就是用來為家庭創造高回報的錢,但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如投資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等。四是保命的錢,用來應對突發意外或者重大疾病等支出,可投資于意外險、重疾險等。每個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可以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需求,將資產按照不同的比例配置在上述四類金融產品當中。銀行理財主要是滿足每個家庭對于前兩類資產配置的需求。
其次,要正確理解理財產品好的標準。我認為,理財產品的好其實就是適合。適合你的理財才是好的,不適合你的理財對于你而言就不是好的。那到底什么是適合你的理財呢?其實就是你購買的理財產品應該與你的資產配置需求相匹配,同時與你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千萬不要用短期的錢去購買長期限的理財產品;樹立長期投資的理念,盡量避免追漲殺跌的不理智行為。
再次,建議選擇與自己投資理念相匹配的理財產品發行機構。目前已經有23家理財子公司開業運營,還有6家理財子公司已經銀保監會批籌但暫未開業運營,可以說各家理財子公司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建議投資者選擇那些管理理念、投資風格、風控機制等與自身投資理念相符合的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進行購買。
然后,投資者要關注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和季度(年度)投資報告。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不能只看理財產品收益的高低,還要重點注產品說明書里的投資范圍。投資范圍會清晰地表述該理財產品配置固收類、權益類等各類資產的比例,便于投資者判斷該產品的風險屬性是否適合自己。季度投資報告會披露該產品過往的底層資產以及投資運作管理情況,便于投資者做出更為客觀的投資決策。
最后,提醒廣大投資者,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后,各類資管產品的監管尺度都是相同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與其風險屬性是相匹配的。銀行理財雖然較其他資管產品運作更為穩健,但穩健并非是完全沒有波動,投資者一定要理性看待理財產品的短期波動,堅持多資產配置,堅持長期投資,就一定會有相應的投資收益。(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原創,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孫慶陽
【編輯:冉笑宇】
本文標題:周鑫泉:銀行理財參與養老三支柱要打造生態圈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6669.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