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春曉看來,未富先老是我國老齡化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這讓我國的老齡化區別于其他國家,應對這一問題需要更多探索,從政策設計到產業發展都要積極創新。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梁春曉,文章選自《民生周刊》。
一方面,大量老人住不進養老院;另一方面,一些養老機構床位空置。關注中國養老業多年,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曉發現這個尷尬問題。
一床難求的往往是那些質優價廉的養老院。高端養老院各方面條件都很好,但很多老人住不起。便宜但條件太差的養老院,老人也不愿意去。
在梁春曉看來,未富先老是我國老齡化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這讓我國的老齡化區別于其他國家,應對這一問題需要更多探索,從政策設計到產業發展都要積極創新。
民生周刊:我國老齡化速度越來越快,高齡、空巢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您覺得現在的養老產業跟得上這種變化嗎?
梁春曉:差距很大。我國現在的養老服務體系是跟以前的人口結構和老齡化程度相適應的。但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并且最近幾年老齡化程度迅速提高,60歲及以上人口已經接近20%。
未來老齡化進程可能會超出我們的預期。有幾個因素對老齡化影響很大,一是人的預期壽命越來越長,二是少子化程度越來越高,三是人口流動。
過去老年人的壽命一般是60多歲,頂多70多歲,現在80多歲很常見,90多歲也不算稀奇。過去養老是局部性需求,通過少量養老機構、敬老院就能解決問題。但現在老齡人口很多,已經是全局性問題,所以過去局部應對式的養老服務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現在對養老服務的全面需求。
少子化問題關系到家庭結構的變化,中國在歷史上養老一直不是特別嚴重問題,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很常見,因為子孫比較多,還可以用家族方式解決養老問題。但近代以來,大家庭逐漸解體?,F在很多家庭是獨生子女,很多老人沒有辦法依靠家庭養老,對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就更大,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還沒有跟上。
大量年輕人從鄉村流動到城市,導致鄉村老齡化程度超過全國平均老齡化程度。還有一些地區人口流動也會帶來影響,但養老資源配置并沒有相應調整。
民生周刊:近年來,常有養老院出現一床難求,社會化養老服務需求大增是否造成養老機構床位緊張?
梁春曉:我們調查發現,全國的養老機構其實是有大量床位閑置的,包括有的地方超過40%的養老床位空置,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一方面是養老服務體系不足以支撐養老需求,另一方面是大量養老機構床位空置,背后是一個財富不足的問題。養老需要有足夠的財富,特別是一些失能失智老人需要較高護理費用。但相當一部分老人沒有足夠財富來支付這種社會化養老服務費用。
跟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是未富先老。那些國家的養老服務我們學不來,或者學來了也只能供一部分財富頂端人群使用,很難變成一個普遍的社會服務,因為老人普遍不具備這樣的支付能力。
此外,全國各地政府的公共財政也是不均衡的,城市比鄉村好,沿海城市比內地城市好,財力雄厚的城市養老方面會做得好一點,因此養老服務的區域差別很大。
民生周刊:老人財富不足怎么辦?養老機構怎么樣才能實現普惠,讓更多老人住得起?
梁春曉:現在挑戰很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量養老機構的運營成本在目前的模式和結構之下已經壓到最低限度。養老機構的護工、護理人員的工資水平是偏低的,導致很多養老機構在人員招聘上面臨很大困難。所以,不能指望養老機構繼續壓低成本。
全國養老機構盈利水平不樂觀,很多依靠政府補貼維持。政府需要承擔一部分,但如果政府財力不足,就會心有余而力不足。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探索各種辦法。要調節財富的分配來應對財力不足。比如,一直在推動的長期照護險,就是通過保險方式調節財富,相關人員都出一點錢,用來支付失能失智老人的長期護理費用。現在全國很多地方在試點,但各地的做法不太一樣。
以房養老這些年也在推動,但效果不太好,需要進一步優化、調整,克服在心理上和制度上的障礙。
另外,養老金是養老的第一支柱,但光靠養老金是不夠的,還可以增加另外的資助,如企業年金、商業保險等?,F在很多企業已經在推企業年金,但這需要企業的經營狀況比較好。
民生周刊:社會養老資源是有限的,如何優化配置,實現更好的社會養老效果?
梁春曉:我們有限的養老資源分配其實存在泛化的問題?,F在只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住養老院多少都會有一點補貼,但60歲以上的老人中,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大概只占1/6。
也就是說,80%以上的老人不應該生活在養老院,應該繼續發揮他們的余熱,繼續創造財富。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很多老人退休之后,還有10年甚至20多年的健康時期,政策上也要為老人再就業提供便利,讓他們過上第三人生,這也是一種新的人口紅利。
有限的社會養老資源應該集中到那些失能失智、高齡老人身上,這樣他們獲得的補貼會高一些,住得起養老院。所以,我們養老的理念要調整,要實現精準養老。
民生周刊:近年來,養老服務業有哪些發展趨勢?未來應該如何進一步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
梁春曉:最近幾年,養老服務業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變化。過去養老機構暮氣較重,現在很多年輕人進入這個領域,新的理念也帶進來了。其他專業領域的人也開始進入養老服務業,如做投資的、做IT的,他們進入后帶來一股新風。養老服務業的數字化水平在提高,服務效率在提高,服務成本在下降,市場化程度在加強。
但是,養老機構還是參差不齊,很多養老機構的專業化水平不高。我們不能簡單地要求專業化,要擴大整個養老服務的市場規模,才能提高收入水平,從而有能力提供更專業的服務。
人口老齡化影響的不只是老年人,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社會轉型的大系統工程。要降低養老機構的負擔,通過免稅等方式支持它們發展。更重要的是,鼓勵探索,鼓勵創新,在政策及產業的各種創新中找到可行的路。
此外,要激活社會資源,讓他們能在養老服務中發揮更大作用,比如開展志愿者服務,動員一個村、一個社區的老人相互幫助,實現互助型養老??傊?,需要更多的社會創新來應對老齡化社會轉型中的各種挑戰。
圖文編輯:郭慕哲
責任編輯:王毅博
本文標題:【關注】梁春曉:未富先老,養老業最需要的是創新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7859.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