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三支柱建設有望從直接增加資金供給、活化二支柱存量專戶資金等多角度為各類公募資管產品帶來配置較為自由的增量資金,規模有望達到18-26萬億元;而當前銀行系資管機構對養老資金投資管理參與度較低。國際經驗已經證明,把握養老資管的時代機遇是成為頂尖資管機構的重要一環,理財機構在戰略定位、投研布局等方面的蓄力準備已迫在眉睫。
理由
養老供需缺口已現,第三支柱呼之欲出。人口老齡化加速背景下養老需求高企,但從供給側看,當前我國養老第一支柱余額已現負增長、第二支柱發展緩慢;且養老金體系結構上嚴重依賴第一支柱,缺乏可持續性,亟需三支柱建設進行有益補充。近年來政策持續加碼第三支柱建設,從官方公開信息看制度建設痛點或已得到解決,其他關鍵建設條件亦有顯著邊際改善。我們認為三支柱核心個人賬戶制呼之欲出,增量資金已在路上。
三支柱建設多渠道為公募資管產品帶來增量資金。1)增加資金供給:預計三支柱建設初期資金主要投向養老主題金融產品,我們估算短期內三支柱建設賬戶規模約為1.24萬億元;長期看,我們估算25年內可帶來18~26萬億元增量資金;2)存量資金轉存:受管理能力、牌照等因素限制,銀行系資管機構對養老金投資管理參與度低。若第二、三支柱資金轉存打通,則有望活化二支柱資金,為公募資管產品帶來增量自由資金。
三支柱資金配置特征展望:1)投資性質端:權益、混合類資管產品預將成為三支柱主要配置方向。2)養老主題金融產品中,參考美國經驗,目標日期型共同基金(對標國內養老基金、養老理財)份額較大,截至2020年占比達76%;商業養老保險資金占比較低;養老主題產品主要由養老賬戶資金持有,2020年85.5%的目標日期型基金由養老賬戶持有。3)若資金投向自由,美國經驗表明,養老賬戶資金仍偏好采取直投、投資常規共同基金等非養老主題投資形式。IRA賬戶、DC計劃賬戶資金均呈現此特征。
銀行機構如何接招?1)銀行系機構中,商業銀行或仍獨挑托管業務;國民養老理財公司有望成為主要托管人、賬戶管理人;三支柱資金或無固定資產管理人,資金將在資管產品間用腳投票。2)養老資管市場競爭激烈,當前公募基金、保險資管等同業投研能力較強,部分頭部機構更擁有豐富養老資管經驗。理財子需加速補齊權益投資短板,增強產品競爭力。
風險
三支柱建設政策力度不達預期。
正文
養老供需缺口顯現,第三支柱呼之欲出
三支柱建設迫切性何在?養老供需缺口已現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需求日益旺盛。1)人口老齡化深化發展。從2010年至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提升5.4個百分點至18.7%;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提升4.6個百分點至13.5%。2)老年人口撫養比承壓。我國老年人口撫養比從1987年的8.29%持續提升至2020年的19.74%,2007年以來增速顯著加快。與此同時,2017年以來我國年凈增人口與出生率遭遇雙降,未來老年人口撫養比預將進一步承壓。3)社會福利開支占比偏低或推高養老資金需求。高社會福利開支可一定程度上緩解養老資金需求,但從統計數據看,我國社會福利開支占GDP比例自2007年有統計數據以來持續徘徊于3%附近,低于代表性發達國家,老年人口養老需求需更多依靠個人資金支持。
圖表1: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深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我國公民預期壽命接近后人口紅利國家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衛健委,世界銀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3:2016年以來出生率與凈增人口雙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養老體系面臨供給不足困境。除人口老齡化趨勢導致養老需求旺盛外,較高的替代率[1]同樣推高了我國養老金體系支付壓力。根據OECD統計,我國養老體系總體替代率男性為71.6%、女性為55.7%,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第一支柱中職工養老保險累計結余拐點已率先出現,2020年職工養老保險決算首次收不抵支,結余額度年內減少6307萬元至4.83萬億元。當前多家官方機構已預警我國養老體系隱含缺口。例如,2019年中國社科院鄭秉文教授團隊預計,全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將于2027年達到峰值,并在2035年耗盡。[2]該團隊還預測2028~2050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累計缺口約達100萬億元;按4%的折現率折現,到2028年需約40萬億元資金支持。[3]保險業協會2020年11月發布報告指出,未來5~10年內中國將產生8~10萬億元的養老金缺口,且缺口將隨時間推移進一步擴大。[4]
我國養老體系有待優化。1)結構上,第一支柱占比偏高。截至2020年末,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合計累計結余總計約5.81萬億元,在養老體系總規模中占比超過60%。養老體系過度依賴一支柱,一方面將加重財政負擔,如前所述或缺乏可持續性;另一方面也意味著養老體系尚處保障基本生活層面,參保人生活質量仍待提升。2)第二支柱發展緩慢。第二支柱以企業為主體,截至2020年末,第二支柱養老資金累計結余合計3.54萬億元,是一支柱養老體系的主要補充。第二支柱主要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構成。企業年金方面,企業協助繳費模式限制了企業年金設立積極性,全口徑職工覆蓋率自2012年以來僅提升1.2%至3.6%;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保內員工覆蓋率則持續徘徊于6%左右。職業年金由于政策要求基本已實現全覆蓋,未來發展空間有限。3)第三支柱規模與覆蓋范圍有限。當前我國個人養老賬戶制尚未出臺,三支柱市場主要由各類商業養老金融產品構成。其中試點養老理財產品募集規模205.7億元(截至2022.02);養老基金總規模1137億元(截至2022.01);試點商業養老保險累計保費4億元(截至2022.01),目前規模較為有限[5]。
養老三支柱建設有望成為養老體系有益補充。1)三支柱契合我國大規模靈活就業人員需求。據新華網報道,國家統計局表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靈活就業人數已突破2億人[6]。第二支柱參保前提為供職企業設立企業年金,靈活就業人員不便參保;三支柱參保更加靈活,參與時點的5萬參保人中有1萬人為靈活就業人群。2)三支柱占比提升有助于提升養老體系可持續性。截至2020年底,美國三大支柱合計存續余額34.8萬億美元,是我國的20余倍。其能建成全球最大的養老金體系核心原因在于其養老體系為投資養老而非儲蓄養老,其二三支柱養老賬戶資金配置自由,可無限制進入標準金融產品市場,分享發展紅利。以投資收益為主的養老資金來源決定了其養老體系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當前美國養老金第二、三支柱占比分別高達57.8%與35.1%,第一支柱占比則僅約7.1%。且美國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資產規模已超過第二支柱中的DC計劃,成為美國民眾退休養老金核心來源。
圖表4:當前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建設進展顯著落后于第一、二支柱
注:圖中第一支柱、第二支柱數據截至2020年底;第三支柱數據截至2022年1月。資料來源:人社部,國家統計局,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中金公司(601995)研究部
圖表5:我國養老金替代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帶來高保障水平的同時也加大了養老資金體系壓力: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深化
資料來源:OECD Database,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6:第一支柱中職工養老保險累計結余拐點已現
資料來源:人社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7:企業年金建設意愿低,覆蓋率增長緩慢
資料來源:人社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8:美國養老金三支柱體系簡介
注:數據截止至2020年底。資料來源:美國經濟統計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三支柱展望:賬戶制度設計或為成敗關鍵,制度建設條件已有顯著改善
綜合此前試點結果與我國稅收水平,我們認為個人養老賬戶制度設計是三支柱建設成敗關鍵。2018年4月,國務院六部委聯合頒布《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三支柱養老個人賬戶試點正式啟動。然而本次試點從結果看整體遇冷,截至2020年4月底,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累計僅實現保費收入3億元,參保人數僅4.76萬人。[7]我們推測原因如下:1)試點產品投向有限影響配置熱情。本次個人稅延型養老賬戶試點資金僅限于配置商業養老保險,投向過于局限,對比美國第三支柱制度設計,IRA資金投向完全由個人決定,法規對賬戶內資金配置的金融產品類別、比例均無限制,僅通過稅收政策激勵賬戶持有人儲蓄期存續、退休后提取,確保資金用于養老用途。2)個人稅負并非我國居民痛點。在IMF與OECD口徑下,對資產配置行為產生影響的稅種主要包括個人所得、利潤和資本利得稅以及工資稅[8]兩類。我們以上述稅種總稅收與樣本各國公民個人可支配收入總和之比衡量對資產配置產生影響的居民稅負水平,發現我國該指標長期顯著低于樣本內代表性發達國家。長期以來我國該指標徘徊于3%左右,而2019年美國/德國/日本該指標為13.5%/15.2%/25.1%。綜合上述數據,我們認為免稅額度或并非三支柱關鍵影響因素,而包括賬戶資金操作主體、資金投向配置范圍在內的個人養老賬戶制度設計或為三支柱建設成敗關鍵。
政策持續加碼,制度建設痛點或已解決。2018年4月啟動的養老保險三支柱試點遇冷后,2019年6月,人社部官方表示三支柱擬考慮采取賬戶制,且包括銀行理財、公募基金、商業養老保險等在內的多種符合規定的金融產品都可以加入養老三支柱資產配置范圍內。且后續多次重復這一表態。我們推斷,前述產品投向的制度痛點或已得到解決。
配套商業養老金融產品持續完善。2018年4月養老保險三支柱試點文件第二部分要求銀保監會、證監會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完善養老賬戶管理制度,制定銀行、公募基金類產品指引等相關規定,指導相關金融機構產品開發,此后商業養老金融產品試點紛紛開啟。2022年2月,養老理財產品試點[9]與商業養老保險產品試點[10]均迎來擴圍。其中養老理財產品規模較首輪擴大4.4倍至2700億元;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擴圍后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區域擴大到全國范圍,且全部養老保險公司均納入參加試點。養老基金產品當前存續規模1137億元,設計理念較為先進,且收益率表現優秀(養老理財與養老基金發展狀況,詳見我們此前報告:《養老理財產品跟蹤:試點產品特色突出,行業發展規范起步》)
三支柱賬戶自愿開立,推行阻力預計較小。如前所述,企業年金整體推進緩慢,其核心原因在于企業年金需要企業助繳部分費用(企業助繳額度上限為職工工資的8%,企業、職工合計繳納額度上限為12%)[11],限制了企業年金設立積極性,進而限制了個人二支柱賬戶開立數量增長。三支柱賬戶為個人自愿開立,政策推行阻力預計較小。
居民收入持續提升有助于提升潛在賬戶持有率。美國賬戶持有比例與家庭收入正相關。據ICI統計,家庭年收入在2.5萬美元及以下的美國家庭IRA持有率僅9%;而年收入20萬及以上家庭IRA持有率則高達65%,且持有率隨家庭年收入提升穩定正增。如圖表13所示,自2012年至2020年,我國城鎮職工平均年薪[12]已自4.0萬元升至7.4萬元,同期全國居民平均個人可支配收入從1.7萬元提升至3.2萬元,均有顯著提升。我們認為,當前三支柱養老賬戶建設經濟基礎已有顯著改善。
人口老齡化深化演進喚醒居民養老意識,提升賬戶持有意愿。美國經驗表明,IRA持有意愿在退休前與住戶年齡顯著正相關。ICI調查數據顯示,在退休年齡(65歲)之前,美國家庭IRA持有率隨家主年齡提升而提升。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深入演進有望進一步喚醒居民養老儲蓄意識,提升三支柱賬戶持有意愿。
圖表9:對資產配置行為產生影響的稅種主要是個人所得、利潤和資本利得稅與工資稅
資料來源:IMF,OEC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0:中國個人所得、利潤和資本利得稅及工資稅占個人總可支配收入比重顯著低于代表性發達國家
注:個人總可支配收入計算方法為:中國、美國采用世界銀行統計的年中人口數*各國官方統計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德國、日本為官方直接披露數據;所得、利潤和資本利得稅采用IMF口徑,僅包括對個人征收部分;資料來源:IMF,國家統計局,世界銀行,美國經濟分析局,德國財政部,日本內閣府,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1:美國經驗表明,IRA賬戶持有意愿在退休前與住戶年齡顯著正相關
注:數據截至2021年。資料來源:ICI,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2:近年來政策持續加碼養老第三支柱建設
資料來源:國務院,人社部,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財政部,發改委,稅務總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3:城鎮職工年平均薪資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提升
注:2020年為測算數據。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4:美國家庭持有IRA的比例與收入顯著正相關
注:數據截至2021年。資料來源:ICI,中金公司研究部
三支柱增量資金將至,銀行系資管如何接招?
三支柱建設多角度為資管機構帶來增量自由資金
銀行系資管機構對第一、第二支柱養老資金投資管理參與度低。目前第一、二支柱養老資金市場參與主體包括受托人、賬戶管理人(二支柱獨有)、托管人與資產管理人等角色。除商業保險公司外,資管機構主要以資產管理人身份出現,但銀行系資管參與度低。1)準入牌照少:銀行根據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名單,銀行系資管中僅工銀瑞信(一、二支柱)、建信養老(第二支柱)可參加資金投資管理,無銀行理財機構在名單內。2)規模市占率低。以第二支柱企業年金管理為例,截至3Q21,銀行系資產管理機構企業年金投資管理市占率僅為8.2%,顯著偏低,與受托、賬戶管理、托管等業務形成鮮明反差。
我們預計三支柱建設節奏循序漸進,配置范圍將逐步擴大。銀保監會表示養老三支柱建設要遵循小步慢跑,總體漸進的工作思路。[13]三支柱最初試點文件《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第二部分要求銀保監會、證監會指導相關金融機構配套發展養老金融產品。同時,試點結束后,根據試點情況,結合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制度建設的有關情況,有序擴大參與的金融機構和產品范圍,將公募基金等產品納入個人商業養老賬戶投資范圍;中國社會保險學會副會長唐霽松指出,第三支柱養老金發展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有序發展的基本原則,建議明確強化第三支柱賬戶的個人屬性[14]。據上述情況,我們判斷三支柱建設節奏循序漸進,賬戶資金配置范圍將逐步擴大,初期或將引導三支柱養老賬戶資金主要配置于養老主題金融產品;待制度建設成熟后,資產配置范圍有望逐步推開。
增量規模推算:1)短期內:若三支柱資金僅投向養老金融產品,短期市場規模約1.24萬億元。其中,假設推開后11家試點內理財子公司募集規模達當前最高單機構募集額度上限的80%(500億元*80% = 400億元),其余理財子公司募集規模達第二批試點機構募集規模上限(100億元),則養老理財市場規模約6200億元;當前養老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值)與試點養老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多為5.8%~8.0%)基本持平,則假設二者資金體量相當;當前商業養老保險保費收入占商業養老金融產品資金比重約0.003%,據此推算其規模約30億元,合計1.24萬億元。2)中長期:至建設成熟期可望帶來18~26萬億元增量資金。由于中美養老制度、資產偏好、養老體系結構等均存在較大差異,直接對標美國養老體系各支柱占比進行靜態測算或缺乏參考意義。我們采用供款額度*參保人數*供款率方式推算養老三支柱帶來的潛在增量資金規模。參考美國經驗,養老三支柱從發展期至穩定期時間跨度約25年。我們測算至建設成熟期三支柱可望為養老體系帶來18萬億~26萬億元增量資金。
存量資金轉存:有望活化二支柱資金,為公募資管產品帶來自由資金。如前所述,人社部已多次表態未來考慮建立第二支柱、第三支柱轉存機制。從資金管理機制上,要參與第二支柱養老金管理,必須滿足獲得準入牌照(當前共23家)、且在受托人處競標成功兩大條件。而參考海外經驗與官方表態,第三支柱資金以個人為投資管理主體,且人社部此前表示有意將符合標準的銀行理財、公募基金、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納入投資范圍。我們推斷,轉存機制有望活化二支柱資金,為尚未獲得第二支柱資金管理資格的資產管理機構旗下公募產品帶來自由資金。
圖表15:至建設成熟期三支柱可望帶來18~26萬億元增量資金
資料來源:人社部、WIND、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6:銀行系資管機構擁有的養老金投資管理牌照少
資料來源: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7:第二支柱養老資金管理四大角色中,銀行業務主要集中于受托、賬戶管理、托管,投資管理參與極少
注:數據截至2021年三季度。資料來源:人社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三支柱養老增量資金特征展望
投資性質端:權益、混合類資管產品預將成為三支柱主要配置方向。1)資管行業規模增長結構或表明投資者風偏整體抬升。銀行理財是低風偏代表性資管產品,其在大資管行業中市場占有率自2018年以來持續走低;而代表較高風偏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市占率提升勢頭強勁。從用腳投票結果看,近年來投資者風偏有所抬升。2)海外經驗表明我國養老資金對權益類資產配比偏低。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20》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第二和第三支柱養老基金總資產占股市市值的比例僅1.37%,與全球平均水平21.47%差距顯著;同時,美國DC計劃與IRA資金均有高比例配置于權益類資產(詳見圖表21、圖表23)。3)追求資金增值是三支柱資金配置的應有之義。根據世界銀行定義,三支柱養老設立目的在于為老年生活提供更為豐厚的養老回報。因此,相較于前兩支柱偏向資產保值的配置偏好,三支柱資金或更加強調資金增值。
在我國三支柱賬戶建設早期,1)資金投向上或參照美國二支柱中DC計劃模式,引導資金主要配置養老主題金融產品。美國二支柱中的DC計劃兼顧投資機構引導與個人投資選擇,資產僅可配置于美國共同基金,個人可在機構全權配置、參考機構意見與完全自主操作三種模式中進行選擇。2)參考美國經驗,此類資金特征包括:1)目標日期型代表的養老主題共同基金(對標我國養老理財、養老基金)規模較大,截至2020年底規模達1.59億美元,在養老金融產品市場中占比達76%;而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占比偏低,至2020年規模僅0.5萬億美元,占比約24%;2)養老賬戶資金是養老主題金融產品主要持有者。截至2020年底,合計85.5%的目標日期型基金由DC計劃(67%)與IRA賬戶(18.5%)持有。
長遠看,我們認為三支柱資金自由配置可能更符合設計理念,或將逐漸放開投資范圍,有望向無投向限制的IRA制度靠攏。根據世行定義,三支柱個人養老保險資金賬戶設立具有自愿性,設立目的亦非聚焦基本保障,而是為老年生活提供更加豐厚的資產回報。資管新規以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回歸本源、破除剛兌,強調受人所托,代客理財;收益自享,風險自擔。同時,海外三支柱養老制度普遍允許個人自由配置賬戶內資金。我們認為,以賬戶持有人作為資產配置決策主體可能較為合理。
在這種情境下,1)資管產品競爭力成為市場份額關鍵要素。不同于二支柱賬戶采用牌照準入式管理,三支柱賬戶資金將有機會自由配置銀行理財、公募基金、商業養老保險等各類資產管理產品,資管產品競爭力成為逐鹿三支柱資金的首要關注點。2)參考美國經驗,在投向自由前提下,直投、投資于普通共同基金等非養老主題投資形式占主導地位。截至2020年,DC計劃僅1.06萬億美元資金配置于目標日期型基金,占比約18.8%。2020年底,IRA賬戶僅0.79萬億美元資金配置于商業養老主題金融產品,其中養老保險0.5萬億元,占比3.9%;目標日期型基金0.29萬億元,占比2.5%;二者合計僅占IRA賬戶總資產的6.4%。
圖表18:2018年以來,公募、私募基金行業占有率提升勢頭強勁,銀行理財市占率走低,或表明資管市場風偏整體抬升
資料來源: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中國保險業協會,銀行理財登記托管中心,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9:目標日期型基金主要由DC計劃與IRA持有
資料來源:ICI,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0:目標日期基金在美養老金融產品市場中占比高
注:數據截至2020年,資料來源:ICI,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1:DC計劃目標基金持有量占總規模不到20%
資料來源::ICI,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2:2020年,IRA資金僅6.4%配置養老金融產品
注:包括商業養老保險與目標日期基金。資料來源:ICI,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3:權益類主導IRA投資,目標日期型基金占比有限(上圖);DC計劃主要配置于股票、混合型基金(下圖)
注:數據截至2021年。資料來源:ICI,中金公司研究部
銀行理財機構如何接招?
銀行系機構將在三支柱養老中扮演什么角色?
商業銀行預計仍將扮演托管人角色。比照前兩支柱情況,我們推測商業銀行仍將獨力承擔第三支柱養老資金托管業務。
國民養老保險公司或主要扮演受托人、賬戶管理人角色。1)從經營業務范圍看,國民養老公司未來業務或偏向渠道及咨詢類業務。國民養老保險公司是當前唯二擁有保險兼業代理牌照的養老公司、且可從事資金受托管理業務與養老保險相關全部業務的咨詢業務,卻唯獨未獲得保險資管業務牌照,或暗示其受托管理、賬戶管理職能較強;2)從股東背景看,自營商業養老保險或并非其主要業務。國民養老公司股權結構中,銀行理財子[15]持股比例合高達71.29%;保險公司系則僅泰康保險持有1.79%股份。同時,當前市場上已有另外8家商業養老保險公司。我們認為,若僅出于提供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目的,或無需投入大量資本金新設國民養老保險公司。3)機構具有獨特特征。橫向對比下,國民養老保險公司在所有公司中注冊資本金最高,且政府資本持股比例高達22.42%,是除銀行理財子外持股比例最高的機構類別;國民養老公司擬出任董事長為葉海生先生,現任國家外匯管理局資本項目管理司司長,曾任職于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綜合以上理由,結合其注冊名稱,我們認為該機構特征鮮明,可能成為三支柱個人養老賬戶的主要管理機構。
三支柱養老資金或無固定資產管理人。不同于二支柱賬戶的專戶準入管理,三支柱賬戶資金配置自由度較高,將在可投資范圍內根據產品競爭力在各資管產品間用腳投票。
養老資管市場競爭激烈,理財子需加速補齊權益投資短板,增強產品競爭力:
補齊權益類投資短板是爭奪增量自由資金的要求。從同業競爭看,當前理財子公司普遍擁有較強債券資產投資能力,權益類資產配置能力是理財子公司能力差異化建設的核心,也是理財產品競爭力的主要來源。從跨業競爭看,公募基金、保險資管等資產管理同業目前投研能力較強,部分頭部機構更擁有豐富的基本養老金、社保基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管理經驗。理財子公司亟需加速補齊權益類投資能力短板,為貨架多元化奠定基礎。
養老主題產品常見投資策略要求管理機構擁有多資產配置能力。目標日期/目標風險策略充分契合養老客群生命周期特征,既是試點養老理財產品的主流投資思路,也是當前海外成熟養老資管產品普遍采用的設計形式。該投資思路核心在于投資策略根據客戶風險承受能力逐漸調整,隨客戶年齡增長而降低投資風險偏好,需要管理機構進行多資產配置。
部分理財子公司當前布局進度相對領先。當前多家頭部理財子公司同時滿足擁有跨資產配置能力與曾發行養老理財產品兩大條件。多家頭部理財子已擁有跨資產配置能力:截至2022年3月6日,除貝萊德建信外,圖表26列示的其他理財子均有混合類理財產品存續;工銀理財、光大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華夏理財、信銀理財、貝萊德建信等七家理財子有權益類理財產品布局;多家機構已試水養老理財:所有國有大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等多家股份行;多家城商行、農商行均曾發行且現仍有養老理財產品存續(無論新老)。
圖表24:國民養老保險公司特征顯著
資料來源:中國保險業協會,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5:已布局權益類/混合類產品的部分理財子公司發展情況
本文標題:三支柱養老:增量資金呼之欲出,銀行資管如何接招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8188.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