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研究報告》預計,未來5~10年時間,將會有8萬億~10萬億元的養老金缺口。
這意味著,如何保障社保基金的持續性是迫在眉睫的問題,著手處理這一問題,就會涉及近期熱議的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除了最現實的資金問題,如何通過豐富保險產品來兼顧各類社保群體的養老計劃,以及如何在資金和養老計劃之外,解決老齡人群的護理人手問題,都將隨之而來。
多路徑充實社保基金
2月22日,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目前全國社保基金滾存結余4.8萬億元,可支付月數在14個月以上。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不管是在哪個省,在哪個市縣,都能確保及時足額發放,都有保障。
上述承諾的背景是,地區之間人口流動使地方養老負擔不均衡。比如,黑龍江養老保險撫養比高達79%,而廣東養老保險撫養比最低,僅為17%。通俗來說,黑龍江每十名在職職工需要撫養近八名退休人員,廣東每十名在職職工需要撫養兩名退休人員。
因此,為確保各地養老金及時足額發放,財政部出臺一系列措施,比如加大中央財政的補助力度、提高調劑比例、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以及近期熱議的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提高調劑比例方面,2021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提高到4.5%,調劑的總規模達到了9300億元。重點支持收支矛盾突出省份,中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省份凈受益金額超過2100億元。
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方面,2021 年 1 月,中央層面劃轉國有資本工作完成,劃轉比例統一為國有股權的 10%,共劃轉 93 家中央企業和中央金融機構國有資本總額 1.68 萬億元,2021 全年已劃轉的國有資本分紅大約 200 億元左右。
200億元只夠全國發放一天半的養老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在他看來,國資的劃轉規模與其未來實際需要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從充實全國社保基金儲備規模的角度考慮,鄭秉文建議,一是探索優化國有股權合理分紅機制,比如,將劃轉國有股權轉變為年分紅收益率 4%-8% 的優先股;二是研究進一步劃轉的可行性,建議研究加快劃轉速度、提升劃轉比例、減少豁免劃轉范圍的可行性;三是提高國資劃轉的透明度,讓 1.68 萬億元國資劃轉的范圍成為透明賬、明白賬;四是建議盡快出臺國有資本運作管理辦法等。
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孫潔提交相關提案,加快調整企業年金機制,擴大企業年金繳費來源,協調企業養老保險整體發展;簡化加入企業年金程序。
豐富保險產品供給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月1日起,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正式實施,邁出養老保險改革堅實的一步,這也是對《政府工作報告》中對2022年要穩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等關切的回應。
從近日披露的有關文件中,我們看到這項改革的輪廓。3月5日,財政部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查《關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提出2022年起,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通過建立養老保險基本要素中央統一管理機制、地方財政補充養老保險基金投入長效機制、工作考核機制等,實施全國統籌調劑,增強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相銜接的養老保險體系。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有關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的討論愈加熱烈,發展第三支柱被認為是破局養老問題的重要力量。
一系列關于發展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的頂層設計在制定和推進中。
2008年,我國首次提出研究養老保險投保人給予延遲納稅等稅收優惠的政策考慮,這一建議歷經10年,才開始落地,2018年5月,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啟動,效果不及預期。截至2021年10月底,共有23家保險公司參與試點,累計實現保費收入近6億元,參保人數超過5萬人。
探索并未止步,2021年5月15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展開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決定于 2021年6月1日起在浙江省(含寧波市)和重慶市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期限暫定一年,6家人身險保險公司參與此次試點。
在近日一場例行記者會上,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態,要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將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區域擴大到全國范圍。
配套最后一公里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為4063萬人,我國現有鑒定合格的養老護理員僅有4萬多人。
按照國際上1∶3失能人口照護比計算,護理人才數量嚴重不足,缺口超千萬。如何在現有條件下,盡可能滿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護理需求成為難題,長期護理保險成為破題辦法之一。
長期護理保險(亦被稱為社保第六險),主要是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時,側重于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的制度安排。
數據顯示,2016年開始,我國先后在15個地區開展長期護理保險的試點工作,到2021年底,全國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的城市一共49個。
但隨著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進一步推進,一些問題暴露出來。
目前,長期護理保險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即參保對象各不相同;保障范圍界限不太清晰;資金統籌、待遇支付標準不太規范,各試點城市標準措施差異較大;護理服務供給能力建設滯后等。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教授、風險管理與保險精算研究所所長張琳指出。
對此,張琳建議健全覆蓋全民的獨立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統一制度標準和管理規范,提高護理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完善不同部門涉老資金政策銜接;建立稅優型商業長期護理保險;建立獨立運行長期護理保險信息管理系統。
當養老金遇上老齡化,養老這一百年之慮需要在頂層設計上通盤考慮、多方協作來化解。
除長期護理保險外,《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還指出,目前適老服務保障體系仍不完善,應用場景載體與老年人生活、使用習慣的匹配度有待加強。
記者梳理發現,包括上海、重慶、河北省在內的多個省市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對適老化養老基礎設施建設給予關注。
其中,重慶市提出,推進基礎設施適老化改造,構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區,發展智慧養老。
上海市提出,創新養老服務供給方式,大力推廣養老顧問制度,積極推進智慧養老,發展異地養老,深化長三角養老服務合作。
據了解,河北省將于今年完成3萬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居家適老化改造,包括地面防滑處理、地面高差處理、安裝床邊護欄、配置防走失裝置等;河南省將對不少于1萬戶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并確保每個社區有1處養老服務場所;四川省將打造城市居家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完善農村養老三級服務網絡。
對于大家普遍關心的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難題。工信部曾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回復網友表示,為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自2021年1月起,工信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首批重點推動與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關的158家網站和APP進行改造,專項行動對老年人關心的字體大小、廣告插件和誘導類按鍵等5大類27項問題作出具體要求,鼓勵企業推出更多界面簡單、操作方便的應用模式,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產品和服務。
本文標題:建言養老儲備:多路徑保障老有所養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8280.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