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營造適老敬老環境、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成為新時期社會治理的一項重要任務。
日前,記者連線多位全國政協委員,他們圍繞社區家庭適老化改造、公共環境適老性、適老產品推薦、強化社會敬老風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加大適老化改造力度
推動改造標準化、規范化
很多城市小區建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小區公共設備設施陳舊老化、住宅戶型不合理,給老年人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適老化改造需求巨大。全國政協委員熊水龍認為,對住宅小區的適老化改造不僅涉及戶內改造,還涉及公共區域的改造,需要政府主導才能順利開展,且適老化改造工程量大,僅靠政府籌集改造資金難度較大。
熊水龍建議,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將適老化改造納入政府民生實事,由相關部門組成聯合工作組,對納入特困供養、建檔立卡范圍的高齡、失能、殘疾老年人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評估確定改造內容、資助額度等。同時,通過靈活務實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統籌政府資金、社會資本、集體收入及產業基金等,鼓勵社會資本、金融機構參與適老化改造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歐宗榮也建議,以需求為導向,結合老舊小區改造,通過政府補一點、社會捐一點、個人掏一點的方式,推動各地既有居住小區以及老年人居家設施進行適老化改造。
熊水龍認為,應全面了解老年人的差異化需求,因地制宜開展適老化改造,進行廣泛的調查摸底工作和宣傳工作,鼓勵老年人表達需求和想法;各區(縣)、各街道(鄉鎮)根據當地老年人家庭特征,將老年人、服務方、評估機構、民政部門等對接起來,有針對性地制訂適老化改造方案,為老年人提供精細化服務。
與此同時,熊水龍也呼吁相關部門盡快研究出臺行業標準,對適老化改造的服務內容、標準、質量、定價、驗收等給予統一規定,規范引導適老化改造工作的開展,使參與適老化改造的企業有據可依,也便于各地政府推廣和后續監管。
全國政協委員彭靜則建議,盡快研究制定全國社區適老性評價標準和評估體系,形成從關注個體設施到關注社區整體、從關注建設到關注生活使用、從自上而下配置到自下而上傳導等新認知,在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基礎上開展社區適老性提升工程。
擴充老年用品數量
提高公共服務和產品的適老性
全國政協委員江浩然提交了一份有關加強社會力量參與老齡化事業、推動適老性服務落地的提案。他建議,將適老性服務及產品納入服務業整體統籌,建立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適老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適老服務,明確服務標準;不斷拓展適老服務范疇,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及社區資源的延展性,細化老年人的物質、文化、精神需求清單等。
將出行服務納入居家養老服務清單,鼓勵社區引入以數字化出行適老設施為代表的出行服務創新,實施智慧助老行動。全國政協委員皮劍龍建議,加快推進老年人常用的出行服務類互聯網應用和移動終端、APP應用的適老化改造。
全國政協委員孟麗紅了解到,全球老年用品(康復輔助器具)有6萬多種,但我國僅有2000多種,且自主研發能力薄弱,適應老年人的文化娛樂產品也較為稀缺。為此,她建議,大力推動養老用品的適老化、標準化,尤其是養老用品安全性設計和技術性設計的標準化,促進產業規范發展。
為了讓老年人選對、選好老年健康用品,全國政協委員姚衛海建議大力開發適老用品,促進品牌化發展;推動商場、超市、批發市場設立老年用品專區專柜;建立并推廣適老健康產品目錄。
強化社會支持
營造敬老愛老氛圍
彭靜認為,以往的社區老年友好程度評估,多是圍繞居家環境、小區環境、公共空間環境等硬件層面,而對社會支持、人文關懷、文化營造等軟環境涉及較少。
為此,彭靜提出,要重視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網絡塑造,充分發揮社區的引導作用,通過家庭照顧、社區服務、社區機構照顧、社區志愿服務等方式提供精神慰藉,滿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文化娛樂需求、尊重需求、人際交往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她還建議,加強社區層面的孝親敬老文化實踐,將其納入村規民約、社區教育中;開展敬老養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傳統美德;引導全社會增強接納、尊重、幫助老年人的關愛意識,增進不同代際間的文化融合和社會認同。
本文標題:讓老年人生活更加安全、便利、舒心——全國政協委員提案聚焦全方位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8431.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