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和世界其他國家有明顯的不同之處:中國老齡化來勢兇猛,目前 我國老年人的尊嚴問題越來越受人關注,屢見媒體報道。老人與年輕人爭公交車座位,老人摔倒訛詐路人,老人摔倒無人扶助,中老年人跳廣場舞惹眾怒,老年人馬路上碰瓷等,諸如此類的各種新聞屢見不鮮。一時間,老年人成為眾矢之的,有的甚至被編成段子、小品節目搬上了戲劇舞臺。
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的言論成為對老年群體的整體性負面評價。這些新聞報道不僅降低了老年人的社會信譽度,而且貶損了老年人的集體人格,使老年人社會形象受損,社會尊嚴掃地。不可否認,出現這種現象,的確有個別老年人為老不尊的自身因素,但是,也有社會公眾的嘲諷取樂因素。某些社會個體的不當行為被媒體標簽化和污名化。老人倒地扶不扶成為一個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演化成一場社會道德危機。
除了老年群體社會道德被負面評價之外,老年群體的社會累贅感、危機感也在不斷增加。2015年,某大學知名教授搬入養老院的新聞引起了網絡輿論:社會一方面對該學者作為意見領袖離開表示關切;另一方面,顯現出了老年群體乃至青年群體對自身未來的危機感,認為即使是高級知識分子,也不得不走社會化養老的路徑。但是,在筆者看來,這一現象背后所折射的也是老年人的自我救贖,是自我社會評價的理性化選擇。他們在自找出路,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更有尊嚴的生活方式。以上這些現象使得老年人處于一種社會尊嚴喪失的尷尬境地。
親情尊嚴流失的挑戰。多子多福是中國的傳統觀念,依靠子女的家庭養老是我國自古以來的養老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養老方式主要是家庭養老,表現為居家養老和子女奉養。在家庭養老中,老年人的自尊與尊嚴的維護來自子女,也就是依靠親情。但是,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農民工進城務工潮的興起,農村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凋敝。留守老人成為普遍現象。獨生子女就學、工作后,空巢老人家庭比例也逐漸升高,且地區差異懸殊,撫養負擔加重。此外,因子女上學、工作、留學、移民等人口流動也出現了許多空巢家庭。總之,當前我國無論是農村家庭養老,還是城市家庭養老,均不同程度地面臨困境,家庭養老功能正在弱化。子女的流失,導致了老年人親情尊嚴的流失。既空巢,又空心使他們陷入無趣、無望、無助的三無狀態。獨居老人群體急需社會的親情呵護,急需親情尊嚴流失的救助。
自我尊嚴缺失的挑戰。隨著老年人各項生理功能的衰退,其自理能力逐漸下降甚至喪失,因此,其自賦尊嚴逐漸缺失。而他賦尊嚴則需要親人、社會,特別是醫護人員來保障。越到臨終階段,老年人的他賦尊嚴越需要他人的支持。但是,在上述各種情況中,尤其是失獨、空巢、未富先老等老年人往往到最后關頭無法自行照顧自己,導致自我尊嚴喪失。老人孤獨自亡的案例常常見諸媒體,他們有的是死去數周后才被發現,有的被發現時尸體已經干枯,境況十分悲慘。因此,有尊嚴地死去,成為維護老年人臨終尊嚴的重要一環。
對此,有學者提出了優逝觀點,也有人提出應該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對醫務人員進行尊嚴死的相關知識培訓等。這些舉措雖然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臨終尊嚴,但要從根本上解決臨終尊嚴問題,還需要從政策、制度乃至倫理道德等多方面加以保障。老人臨終尊嚴的維護,是一個相對長的過程,老年人、親人、社會都需要一個認知接受過程,需要親屬、醫務人員和社會乃至國家的全方位努力,需要依靠社會習俗、社會道德、法律、法規的保障。
老年人人口是國家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老年人群體的社會尊嚴、親情尊嚴還有自我尊嚴,是國家建設的重要方面,老年人群體尊嚴的流失、喪失、缺失,反映了國家整體老年社會保障和保護體系的不完善性。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不僅體現在未富先老、速度快、時間短、數量大等方面,還體現在無兒而老、無備而老、無保而老、無養而老等多方面,且發展階段不均衡、區域不平衡、需求不一致。許多偏遠地區、貧困地區的老年人尊嚴更難以保障。
總之,我國的老齡化社會面臨著社會尊嚴喪失、親情尊嚴流失、自我尊嚴缺失等多重挑戰。迎接挑戰,迫在眉睫。
本文標題:當前養老是熱門話題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8497.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