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潔 編輯: 包芳鳴
十四五期間,我國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將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月21日晚,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期間我國老齡事業的發展藍圖。
具體來看,我國在十四五期間的養老服務供給不斷擴大,老年健康支撐體系更加健全,養老服務多業態創新融合發展,要素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社會環境更加適老宜居。
老齡化對我國的影響是綜合性的,因此需要從社會、經濟,甚至包括文化等方方面面更綜合地應對。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規劃》21次提及普惠,19次提及智能,36次提及保險,6次提及兜底,顯示出我國養老服務的特點。
武漢科技大學教授董登新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次《規劃》中,涉及到養老最大的亮點,就是要加大國有經濟對養老服務的支持,提出引導地方國有資本積極培育發展以普惠養老服務為主責主業的國有企業。
這是首次這樣表述,意味著我國將培育一批國有企業專門從事養老服務,我國的普惠和公辦養老會得到較快發展。董登新表示。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有關負責同志就《規劃》答記者問時也指出,在普惠服務能力建設方面,重點強調社區服務設施配套達標、順利運營,同時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發揮作用,切實為群眾提供服務優質、價格合理的養老服務。
如何應對老齡化?
在未來十年,我國的老齡化程度將不斷加深。
楊舸指出,20世紀60年代之后,我國進入了人口出生的高峰期,每年約出生2000萬-3000萬人口。目前,他們將逐步步入60歲,這就造成未來10年,我國老年人口比例會快速增長。
這意味著,我國應對老齡化刻不容緩。我國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作為國家戰略提出。同時,提出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促進人力資源充分利用。
在最新發布的《規劃》中,也提出了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董登新指出,這意味著十四五時期,我國將拿出具體的延遲退休規定,同時將正式實施延遲退休。
目前我國的規定是女性工人50歲退休,對勞動力資源造成了浪費,也使在崗職工的社保繳費增加了負擔。因此,延遲退休宜早不宜晚,這也是世界的趨勢。董登新表示。
楊舸表示,過去一段時間,有些單位對于退休年齡開始松動,比如說一些高級職稱的人士,或者是單位有用人需求的,會對員工適當的進行返聘,但并沒有大范圍的實施延遲退休。
延遲退休有幾方面的考慮,首先是養老金的支出壓力越來越大,延遲退休意味著減輕這一塊的壓力。另一個好處是增加勞動力供給。楊舸說。
即將到來的延遲退休,將如何實施?
董登新表示,我國將采取小步快跑的模式實施延遲退休,因為我國與西方國家的法定退休年齡差距太大,因此不可能一步到位。
同時,很可能會匹配彈性退休制度。比方說,有人身體不好,沒有條件工作更久,應該允許提前退休,可能會規定一個最早提前退休的年齡標準,這是一個人性化的設計。董登新說。
他進一步表示,在人口老齡化加速的背景下,如果要充分的利用中國勞動力的資源,就可以引導大齡勞動力轉向我國一些有較大就業缺口的崗位,比如養老服務、社區服務等,這對于我國的勞動力資源是一個很大的補充。
楊舸表示,在實施延遲退休的過程中,需要考慮不同的職業性質和工作類型,來更靈活地制定相應的政策。
養老服務更加高質量
應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養老服務更是重中之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規劃》中,多次提及兜底。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有關負責同志在答記者問時指出,《規劃》提出的織牢兜底性養老服務網,包含三方面:一是健全基本養老服務政策體系。二是發揮公辦養老機構兜底保障作用。三是加快發展農村養老服務。
根據《規劃》,首先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體系,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同時完善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制度。另外,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建立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制度,針對不同老年人群體分類提供服務。
而在公辦養老機構兜底保障作用上,《規劃》提出,在滿足有意愿的特困老年人集中供養需求的前提下,公辦養老機構重點為經濟困難的空巢、留守、失能、殘疾、高齡老年人以及計劃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等提供服務。鼓勵地方探索解決無監護人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難的問題。
此外,提升公辦養老機構服務水平。增設失智老年人照護專區,在滿足政策保障對象入住需求的基礎上優先安排失能老年人入住。支持1000個左右公辦養老機構增加護理型床位。
董登新認為,目前,我國養老資源呈現兩極分化的特征,一些高端養老機構只有少數人能進去,出現大量的資源閑置浪費。另一部分則是大量的小型養老機構,服務質量難以保障。在這樣的情況下,由國有企業進入養老行業,把它作為社會責任的一部分來擔當,可以真正解決養老的普惠性、低成本的需求。
在農村養老上,《規劃》則提出,要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以村級鄰里互助點、農村幸福院等為依托,構建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網絡。同時,建立特殊困難老年人定期巡訪制度,督促家庭成員履行贍養扶養義務,提供必要的援助服務,幫助解決基本生活安全問題。
董登新指出,農村養老最大的問題是分散性居住,所以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難以和城市一樣整齊劃一。
農村很多都是居家養老,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失能失智的老人,引入長期護理險,能夠解決居家養老的基本需求。比如說湖北的荊門試點長護險,農村老人如果失能失智,每月可以獲得2000多元政府的補貼,這筆錢可以用于請家人或者親戚來照顧老人。董登新指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普惠性和兜底之外,此次《規劃》多次提到的是智能化。
在發展目標中,《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圍繞老年人衣食住行、康復護理的老年用品產業不斷壯大,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智能化產品和服務惠及更多老年人。
《規劃》同時提出,加快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信息技術和智能硬件在老年用品領域的深度應用。支持智能交互、智能操作、多機協作等關鍵技術研發,提升康復輔助器具、健康監測產品、養老監護裝置、家庭服務機器人、日用輔助用品等適老產品的智能水平、實用性和安全性,開展家庭、社區、機構等多場景的試點試用。
養老服務最為發達的是日本和德國,他們的成功中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智能化,智能化能夠減輕人工的勞動強度,尤其是很多女性如果要進入養老行業,勞動量太大吃不消,使用機器人、機械化和自動化的設備,能夠極大地改善勞動環境,也可以使老年人生活更為體面。董登新表示。
楊舸指出,我國養老產業,不能走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道路,而是要走科技化的道路。
我們去各地調研時,發現智能化養老,一方面能夠給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養老體驗,另一方面又能夠在不需要增加大量勞動力的情況下,增加養老服務的供給,所以這一塊是我國未來重要的產業發展方向。楊舸表示。
本文標題:十四五養老事業藍圖:多次提及兜底養老,大力發展智能化服務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8772.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