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已經轉向高質量發展,經濟增長的核心特征、驅動要素和主導產業均出現深刻變化;同時,資本市場監管環境不斷完善,宏觀政策調控模式日趨成熟。在此背景下,我國資本市場正在經歷一系列深刻的結構性變化,對保險資金資產配置的傳統模式和結構帶來嚴峻挑戰。
第一,利率水平低位震蕩,超長期資產供給不足,ALM資產配置難度加大。一方面,在經濟增速回落、勞動力供給減少、資本相對充裕背景下,成熟行業的資本回報率趨勢下行,對利率頂部形成制約。另一方面,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一步暢通,存款利率報價機制改革、攤余成本法理財清理等政策,著力穩定和壓降銀行負債成本,為利率下行打開空間。
此外,國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持續深化,全球低利率環境下,國內債市持續吸引資金流入,外資持有國債規模占比已達11%,成為國內債券市場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
過去幾年看,十年期國債利率中樞每輪周期下行30基點(BP),且利率周期的波動空間明顯收窄。盡管超長利率債市場供給結構出現一定積極變化(地方政府債成為保險公司的主力配置品種之一),但超長利率品種供給不足、收益率持續回落的格局沒有本質改觀。
目前,我國10年以上債券存量約10萬億元,與20萬億元的保險資金規模相比供給較為不足;同時,超長利率債品種收益率在3.6%左右,明顯低于保險公司5%左右的收益要求。
第二,近年來信用違約風險明顯上升,合意資產供給不足,結構性資產荒愈演愈烈。地產、城投和強周期行業是我國信用債和非標融資的主體,三類主體占非金融企業債券的70%。在傳統行業資本回報率下行過程中,較高的債務率可能導致這些行業違約風險明顯上升。
此外,長期來看,雙碳目標可能導致煤炭、火電、鋼鐵等強周期行業出現大規模的資產減值風險。展望未來,傳統非標資產的收縮將是必然趨勢:一方面,監管不斷趨嚴,持續限制非標融資渠道;另一方面,在地產三條紅線、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和國企債務風險管控從嚴背景下,城投、地產和國企等傳統非標融資主體的融資能力也受到約束。
第三,權益市場呈現新特征,極致分化的結構性行情可能成為常態,傳統的投研框架必須升級。一方面,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的周期性特征弱化:第一,以土地為核心的地產、基建投資增速放緩,宏觀總需求對貨幣信貸的敏感性降低;第二,伴隨服務業占比提升,經濟內生波動下降。我國服務業占比已上升至55%,但國際比較來看,未來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第三,宏觀政策調控方式變化,從注重逆周期調節轉向更偏跨周期調節,表現為不搞大水漫灌、不急轉彎、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第四,經過40余年積累,傳統產業發展壯大,供給側改革推動行業集中度提升,而龍頭公司抗風險能力更強;第五,資本市場結構向新經濟傾斜,A股市場市值分布中,傳統經濟(能源、材料、金融地產等)占比下降,新經濟(消費、醫療、信息技術等)占比上升。
另一方面,極致分化可能成為常態,傳統估值體系面臨沖擊:首先,經濟轉型期,新舊經濟冰火兩重天,容易出現長期結構性行情,導致極端估值分化;即便在銀行等傳統行業內部,轉型快的公司和轉型慢的公司相比,走勢也會明顯背離。其次,很多新興成長行業正處于滲透率提升的早期,未來成長空間巨大,但其估值體系缺乏歷史參照。再次,估值分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定價效率的提高,這與A股市場機構化進程、注冊制等基礎性制度的完善密不可分。
在利率中樞下行、合意資產供給不足、權益資產投資難度加大的背景下,保險資金資產配置要積極把握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本質特征,聚焦產業結構升級方向和國民經濟需求缺口領域,持續優化產業布局,豐富資產配置結構。其中,符合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養老產業投資,是一個重要方向 ......
本文標題:新形勢下保險資金運用面臨的挑戰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8937.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