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不僅是民生事業,更是蘊藏著需求和發展契機的大產業。新春開局,各區聚焦原居安老抓緊布局,做足惠民生、暖民心的大文章。
特別聚焦老年人的桌邊床邊身邊周邊,強化數字技術賦能,從而撬動養老服務新迭代,拓展新場景,挖掘新增量。
譬如,依靠感應器與助老平臺建立數字守護,依托大數據來分析并選址社區食堂,通過空間改造引導老年人科學鍛煉,也通過后臺資源匯集,讓老年人需要的各類生活服務實現一鍵集納,一鍵響應。
桌邊:大數據算好一餐飯
新春伊始,靜安區臨汾路街道內的第四家社區食堂經過試運行正式開張。
少有人知道,這家主要服務老人的社區食堂的選址,是大數據算出來的。
臨汾街道轄區原有3個社區食堂,滿足了轄區內大部分老人用餐需求,但轄區民情日志數據駕駛艙平臺算出了尚存的短板——還有不少老人每天要橫穿整個街道,步行15分鐘以上去食堂吃飯,這說明,布點還需要更科學。
于是,關于轄區內第四個社區食堂究竟該選址何處?大數據開始發揮算力。
依托民情日志數據駕駛艙平臺,街道干部不僅掌握了轄區內各片區60歲以上老人分布密度及情況,也知曉了老人們日常活動路徑,這些數據交互疊加,算出了第四個社區食堂的地址,落址于街道東北區域。
新食堂甫一啟用,便受到周邊老人們的歡迎。目前,轄區內4家食堂日均供餐達到1100客。此外,大數據還分析著社區食堂的客流量、不同時段用餐人數及最受歡迎菜品、數量等等,并將分析結果反饋給相關部門,用以提升為老助餐水平。
床邊:智能底座守好安全
老齡化程度超過40%的靜安區,還探索設立了全市首個沉浸式家庭養老樣板間,樣板間所采用的智能七件套等數字化設施,正是實現原居安老的科技底座。
比如,在廚房、衛生間、臥室等配置了煙感、氣感、水浸感應、一鍵呼叫SOS等,一旦有緊急情況發生,感應器件就會連接正試點的家庭養老床位助老平臺,呼叫緊急聯系人、社區民警等。此外,樣板間內還配置了多項數字化生活設施:指紋開門,全屋管理系統等,可一鍵開啟常用電器設備、調節燈光強度以及窗簾開關。
智能七件套結合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將生成個性化菜單,老人可根據自身需求自由拼配點單,進行改造,還能根據相關政策,享受不同程度補貼。通過政府貼一點,企業讓一點,老人出一點來幫助更多純老或獨居家庭實現居家安老。
身邊:家門口健康站點巧鍛煉
對不少老人來說,原居安老不僅意味著環境友好,還需要為老服務供給的高品質和高效能,提升生活品質和生命質量。
老齡化程度超過47%的楊浦區殷行街道,大數據也為構建健康社區指明了方向。街道干部與來自同濟大學的社區規劃師一起調研,生成健康社區的評估報告暨行動計劃,通過空間設計和環境提升,促進老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和健康科學鍛煉,干預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
根據這份指南,街道增加社區體育和養老設施配置,并進一步改善公共設施的步行可達性。同時,在市民健康黨群服務站內引入社區健康師專業團隊,老人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專業化吃、動、防、調四大運動健康指導。最近,84歲的居民陳虎孫就成了家門口長者運動健康之家的常客:遠紅外養生機等器械尤其適合我們老人。我在這里鍛煉了一陣子,回家走樓梯腿腳輕便了不少。服務站實行月付費,白天公益時間段每日3.3元就可以享受專業化的健身鍛煉及指導。
周邊:淘寶式為老服務一鍵響應
新春開局,徐匯區抓緊打造淘寶式為老服務平臺,經由大數據后臺整合部門與社會資源,老年人只需動一動指尖就能召喚周邊所需要的助老服務。該服務平臺將依托老年人基礎信息庫,生成線上養老地圖,集納養老產業咨詢、生活照料服務項目、志愿服務等,實現統一發布、一鍵查詢、實時對接。同時,通過移動端匯治理小程序民生服務選項,可直接發起統一的需求評估申請、預約爬樓機等服務,并進行養老機構評價等。近期,還將陸續上線輔具租賃、老年助餐預約等服務。
全區39個居民家門口鄰里匯今年也將率先施行增能計劃——在原有基礎上,繼續嵌入食堂,強化就醫配藥功能,增設助浴服務,完善健身康體功能,做實為老服務的15分鐘生活圈。
本文標題:上海:聚焦老年人四邊做足原居安老大文章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9051.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