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閉幕的政協內蒙古自治區十二屆五次會議上,探索推進醫養結合的新模式,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新挑戰,依然是醫藥衛生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政協委員提案關切的民生熱點話題之一。
其中,不乏建言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養老需求的良策,創新引進民營醫療機構或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社區醫養結合體的實招。更加精準地聚焦大局所需、群眾所盼、政協所能,深入調研社會養老的痛點,深度剖析醫養結合的堵點從自治區政協委員用情用力交出的政協答卷,可以看到委員們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情懷與擔當。
健康養老服務已成為剛需
創造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取得更大進展,這是自治區第十一黨代會確定今后五年工作的奮斗目標之一,要求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據記者此前采訪,內蒙古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475.7萬人,占全區人口總數的19.8%;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313.9萬人,占老年人口數量的65.9%。自治區民政廳養老服務處提供的資料顯示,十四五期間,內蒙古人口老齡化程度還將繼續加劇,逐步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今年的《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切實保障人民健康切實加強社會保障,高度重視一老一小問題,推進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協調發展,構建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推動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見效,調動多方力量增加養老、托育服務供給。多位自治區政協委員向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表示,所謂一老一小問題,一老將是重點中的重點,重點在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
與此呼應,2021年12月印發的《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老齡事業發展規劃》,以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健康支撐三大體系為重點,創新政策舉措,細化目標任務,破解健康養老服務供需突出;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內蒙古自治區養老服務條例》,以地方性法規支撐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相結合,促進養老服務健康有序高質量發展。
前述規劃,不但提出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養老服務體系更趨完善等發展目標,而且細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覆蓋率達到90%、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20%以上等具體指標,這意味著今后幾年,內蒙古將推動普惠性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發展,提升醫養結合服務能力。
然而,與老齡人口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養老服務需求形成鮮明對比,內蒙古在養老服務尤其是在老年健康服務方面,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據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腫瘤醫院院長(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院)趙海平介紹,全國縣級以上老年病醫院僅有133家(民營24家),全國1500多家三級醫院有老年醫學科的不足150家。在內蒙古,除自治區人民醫院以外,尚無一所集醫療、教學、保健、養老為一體的老年病中心,明顯呈現數量少、規模小的問題,與呼和浩特市以及內蒙古自治區龐大且急劇增長的老年健康服務需求相比,老年人群的醫療健康服務供給嚴重不足。
為實現健康老齡謀良策
趙海平認為,健康老齡化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由之路。因此,他向表示,發揮醫學技術的重要作用,做好老年人健康管理、有效延長其健康壽命,已成為創建幸福老齡、健康老齡社會的命脈。
如何實現健康老齡化,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趙海平說,老年醫學專業特點要求應該在老年病科室或病區進行綜合評估診斷、多學科聯合治療、全程化連續照護,而不是多個專科單病診治的疊加。作為公立醫院院長,他進一步提出,以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為依托,建設保健老年醫學中心,開展相關老年疾病疑難危重癥的診斷與治療,示范推廣老年醫學適宜有效的高水平診療技術,承擔起在自治區保健及老年醫學領域,將科學研究、臨床醫療、康復護理與公共衛生政策、健康管理融為一體的使命。
也正是基于此種考慮,趙海平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議,啟動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保健中心(老年醫學中心)建設,依托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三級甲等醫院的優勢資源,以保健與老年醫學為研究特色,以實現健康人群、健康老齡化和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為導向,有針對性地解決健康人群、老年疾病與功能維護問題,統籌自治區老年學科的臨床資源,構建保健與老年臨床醫學、老年康復、老年護理、老年營養等多學科進行交融的體系。
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趙海平還提出,利用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智慧醫院建設平臺優勢,構建新時代健康云,實現健康數據的采集和動態管理,將預防、篩查、診斷、慢病管理等有機結合起來。依托內蒙古醫科大學,加強保健、老年醫學全科人才的培養,以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保健中心(老年醫學中心)為平臺,建設現代教學培養體系和實訓基地,培養技術骨干、學科帶頭人和保健、老年重大疾病防治領域專門人才。
為推動醫養結合出實招
近年來各地新建的養老服務站專業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醫養結合式養老機構陸續開辦,但遠遠滿足不了人民群眾醫療養老消費需求。而在區縣級城市純粹意義上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少之又少,存在醫療服務不到位,各級政府提供的項目經費不足等問題。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百草堂秦氏中蒙醫醫院院長秦立梅對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說。
在秦立梅看來,醫療機構與養老服務關系密切,是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的網底,有功能融合的科學基礎,此類機構融合共建,可以節省土地資源和建設投資,有效整合人力、設備、技術資源。更大利好還在于,可以做到健康檔案、健康教育、分級診療、入戶醫療、計免預防保健、中醫理療、慢病管理、殘疾人康復、社區養老、日間照料、家庭醫生管理等一體化一條龍服務,可以減輕養老人員的經濟負擔,適應普通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
秦立梅在調研中發現,目前醫養結合機構建設進度緩慢,特別是基層群眾廣泛需求的醫療機構與社區養老服務站的共建機制尚需暢通,各項相關政策、制度、措施,還需要更加明確的落地。其中,推動醫療機構與社區養老服務站共建機制,應該能夠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為此,秦立梅建議,加快推進全區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進行醫養融合發展,條件欠缺的與毗鄰醫療機構簽訂協議,通過購買優質適用的醫療服務,讓專業的醫護人員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
談到調動多方力量增加養老服務供給,秦立梅表示,可引進有實力的民營醫院或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并管理社區醫養結合體,醫療衛生服務用房與養老養護用房合理兼用,在社區設立老年人綠色通道。
所謂醫養綜合體,究竟該由衛健部門,還是民政部門主管?對此,秦立梅認為醫與養享受優惠政策的邊界還不夠清晰,需要確定醫保費用報銷范圍,并在投融資、土地供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以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還要加大對醫養行業的政策傾斜,對老年人的康養治療提供資金、醫保等支持。她建議通過社區為老服務站這個服務載體,為醫療機構收集并提供老年人最新健康狀況信息,快捷精準地為老年人定制康養服務計劃。
此外,秦立梅還就失能化、空巢化等問題交織出現,建議內蒙古加快家庭醫生模式的推廣與應用,針對行動不便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簽訂家庭醫生服務,長期密切關注老年人生活及健康問題,變被動治療為主動預防,積極發揮醫聯體作用,為老年人提供優質診療服務。
秦立梅說,推進醫養結合融合發展,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大趨勢,要發揮政府職能作用,加強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支持保障,不斷增強其自身造血功能,更要加強部門聯動,統籌多方資源,積極探索醫養結合健康服務新模式,共同促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的深度融合發展。
本文標題:聚焦老年人急難愁盼問題,內蒙古政協委員謀健康良策出醫養實招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9071.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