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策略】城市從街道到社區布局養老機構;政府制定支持政策,北京率先行動
【現實挑戰】居民社區養老意愿逐年提高,但調研顯示社區養老設施數量不足,部分機構被曝經營困難甚至關門
【應對策略】城市從街道到社區布局養老機構;政府制定支持政策,北京率先行動
白天去社區養老機構就餐、活動或者日托,不寂寞;晚上等子女下班了再接回家,享受家庭生活和溫暖近年來,居民選擇社區養老的意愿正在逐步提高。
2022年伊始,各大城市提出針對社區養老的新政策,作為主流居家養老的補充,社區養老的發展面對諸多挑戰,也有眾多發展機遇。
90城近七成社區養老設施不足
近日發布的《清華城市健康指數2021》對90個城市共超過60萬個社區開展分析,結果顯示僅有31.70%的社區在1公里范圍內具備養老設施,與醫療設施、體育設施和公園廣場80%到90%的覆蓋率相比,社區養老設施是明顯的短板。
此外,不同城市養老設施建設情況差異較大。哈爾濱、西寧、上海、福州等城市60%以上的社區在1公里范圍內具備了養老設施,但也有31個城市社區1公里范圍內具備養老設施的社區占比不足20%。社區層面養老設施的匱乏使得大部分城市社區的健康設施完整性較差,社區養老設施建設有待重點突破。
與此同時,隨著各地社區治理與建設的日益完善,居民選擇社區養老的意愿正在逐步提升。《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2021)》調研數據顯示,從城市居民養老意愿來看,居家養老是基礎且目前占據主要地位,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需求比例將逐步提升。具體來看,居民愿意根據自身健康狀況,選擇社區日托形式,即晚上住在自己家,白天在社區照料中心;或選擇社區全托形式,即住到家附近的社區照料中心。
社區嵌入養老服務機構
可托養可上門
在城市布局社區養老機構方面,2022年天津宣布大動作。近日,《天津市民政局關于推進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提出在津城部分區及濱城先行先試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發展,從2022年起到2025年,每個街道(鄉鎮)建設不少于1家區域型嵌入式機構、N家社區型嵌入式機構。
什么是嵌入式機構?根據天津市出臺的相關指導意見,嵌入式機構是指充分依托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等資源,主要為社區內和周邊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專業護理、生活照料、心理慰藉、居家入戶等綜合性養老服務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分為區域型嵌入式機構和社區型嵌入式機構兩類。
一般街道(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為區域型嵌入式機構。在設置規模上,區域型嵌入式機構建筑面積不低于1000平方米,社區型嵌入式機構建筑面積不低于500平方米。
嵌入式機構提供的服務主要包括:為老年人提供全日集中住宿和照料護理服務的短期托養服務;為周邊老年人提供日間休息、生活照料、推介轉送及其他護理服務的社區養老服務;為本社區或周邊老年人提供助浴、助急、助醫、助行、助潔等居家養老服務。
同時,為老年人提供助餐飲服務、建設智能養老服務平臺,設置健康驛站,為老年人提供長期護理服務等。
社區養老機構面臨生存難題
北京率先出招破解
根據民政部公開的最新數據,目前我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已經超過30萬個。據媒體報道,一些城市已建成的社區養老機構面臨資金、人才、資源等多重壓力,入不敷出經營困難,甚至關門歇業,形同虛設。
為了讓現有的社區養老機構持續運營下去,各地政府應制定具體的支持政策。在這方面,北京已在行動。2022年1月1日起,《北京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運營扶持辦法》正式實施,首次明確解答了養老驛站怎么生存的基本問題。
《辦法》明確,只要驛站履行好政府賦予的基本養老服務責任(包括每周入戶探訪一次老人,每月為老人安排一次理發,提供養老服務政策咨詢服務、代繳咨詢,對老年人的緊急呼叫第一時間響應),就能基本實現可持續運營。
近年來,作為超大城市的北京在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做了大量且卓有成效的工作。迄今,全市已經建成養老機構567家、社區日間養老照料中心263家、社區養老驛站1087家,從一個側面表明全市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正在重心下沉到社區和基層。
2021年以來,北京市有關部門多次組織開展驛站運營狀況調查,反饋不少驛站服務功能單一,專業服務能力不強,難以滿足居家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養老服務需求。也因此,為適應新時期養老工作新形勢、新任務,《辦法》重點對驛站功能定位進行了調整。文/本報記者 陳斯
本文標題:居民社區養老意愿提高,政府布局破解經營難題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9164.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