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請子女當家政員,還按照家政員的薪酬給子女發工資的嗎?你認為這樣的做法可行嗎?去年12月14日,本報頭版刊登了《請子女當家政員,可行嗎?》的報道,文章刊發后,不少讀者都來信參與討論,信中,不僅有讀者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還有讀者介紹了自己家的養老模式。
新聞回顧
家住嘉定的朱老伯和老伴育有3個兒子,隨著老伴去世和家政員抱病離職,朱老伯成了獨居老人,生活多有不便。正當朱老伯打算繼續尋找和聘請新家政員時,已退休多年、賦閑在家的大兒子、兒媳主動提出照顧老人。就這樣,大兒子和兒媳每天早上準時到老父親家中,幫老人料理家務、買汏燒等,讓已94歲高齡的朱老伯過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朱老伯覺得,自己有3個兒子,大兒子、兒媳既做了家政員應該做的工作,又讓他體會到了天倫之樂,付出了勞動,就應該得到報酬。因此,朱老伯開始按照家政員的薪資每月給二人一定的報酬,到了年底還增加了年終獎。
觀點碰撞
不要將報酬狹隘地理解成買賣
采訪中,朱老伯這一全新的養老模式引發了廣泛關注,本報收到了很多讀者來信參與討論。記者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轉變,不少讀者都贊同朱老伯請子女當家政員的做法。讀者趙荷芬認為,一方面老人享受了天倫之樂,另一方面,子女也盡到了責任。報酬是老人對子女的一種獎勵,這也是一種形式。對于養老模式的選擇,趙荷芬覺得:凡是適合自己家的,就是最好的。今年94歲的李貴芳老人在信中說道,由于平時自己的四個子女會輪流回家買汏燒、陪伴老人,逢年過節,我都用金錢獎勵我四個子女,等于我請子女做了家政,全家都高興!
讀者許振宜贊同子女為父母當家政員的做法,并提出老人與子女應該換位思考、真心相待,對待付出勞動的子女更應珍惜、給予尊重。讀者黃洪明在來信中提出:我們要改變觀念去理解報酬二字,不要狹隘理解成一種買賣。他認為,這是一件安度晚年和孝順貼心的雙贏善舉。讀者陳根新不僅贊同這種做法,還提到當家政員的子女應接受系統培訓,對工作制定適當的標準。
不同的家庭情況有不同的養老模式
個別讀者還在來信中提到了自己家中的養老模式。石鴻泉老人的老伴患有認知障礙,自己又因摔跤致殘,四子女中的大女兒搬到了老人家中照顧老人,二位老人的退休金也交由大女兒支配。不過,由于兩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同,老夫妻與大女兒會因為一些生活瑣事產生不愉快,石鴻泉老人覺得,子女做家政員,生活上的幫助服務很好地解決了,但思想上也要使父母心情真正歡樂愉快,做到兩全其美才好。
讀者滕泉大在信中提及自己也有類似的想法,我和老伴商量了一個方案,有賞服務互通有無,二老商議決定請四個女兒輪流來照顧他們,每天200元。不過,這個方案卻被女兒們駁回了。最終,一家人協商決定,在老人生活還能自理時,每天請護工服務5小時;當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時,請護工上門服務8小時。每晚和周末,女兒們再輪流上門照顧。看病、購藥、住院等費用,視各家經濟狀況而定。
家政與親情不應混淆機構養老更專業
不過,也有部分讀者不太贊同朱老伯的做法。今年92歲的張鳴九老人認為,家政與親情不應混淆。子女服侍父母,這是應盡義務。而且有關法律也有明文規定退一步說,老人去世后,他的遺產除了自己遺囑安排之外,還不都是子女的。
讀者陳關根覺得,居家養老對于獨生子女家庭來說,跟小輩關心照顧老人沒有矛盾。如果是多子女家庭,首先要在思想上統一認識,包括法律層面,經濟上和人員安排等要協商一致,最后要簽訂好協議,才可行。因此,陳關根老人認為,最好能選擇一個家庭成員以外的家政人員托付后半生。張富祥老人則認為,老人生活中會遇到諸多不便,相較于子女照顧,機構養老更為專業和規范。
專家建議
尊重每個家庭的特殊性及多樣性
那么,請子女當家政員究竟可不可行呢?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公共管理學院講師、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老齡協會老齡科研基地主任助理張繼元認為,子女贍養父母是法律規定的義務,弘揚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每個家庭每位老人都有其特殊性,要尊重多樣性。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很多社會化服務曾經都是非市場化的基于親情、愛情、友情的勞動,譬如家政、餐飲、托幼、養老。張繼元提到,家庭內部的家務勞動越來越多地被社會化、市場化,這一過程是家務勞動作為再生產勞動的重要內容獲得越來越多的社會認可的重要體現。在德國和韓國的長期照護保險中有一項叫做照護津貼的政策,當失能老人不享受長期照護保險提供的養老服務而主要由家人提供服務且滿足一定條件時,照護人可以領取到長期照護保險發放的照護津貼。說得直白一點,就像國家給家庭照護者發錢。
2020年9月-10月華東師范大學課題組聯合九如研究院對長三角三省一市進行了家庭照護者生活現狀調研,發現照護失能失智老人的被訪者中有15.6%感到因照護減少了收入,同時照護工作還對家庭照護者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照護失能失智老人的被訪者中有27.5%感到因照護睡眠質量下降、7.4%因照護患上慢性疾病。甚至有10.8%的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照護者因為要照顧老人而辭職或更換工作。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家庭照護的成本及其作為再生產勞動的價值。張繼元說道。
本文標題:多元化養老模式,適合的就是最好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9439.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