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養老觀,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據煙臺市老齡辦發布的數據,我市早于全省7年、全國13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在醫療和衛生條件都發達的今天,已邁入了“人生百年時代”,我們可以享受更長和更充實的人生,但也不得不面對更加漫長的“老齡時代”。
當前,我國養老呈“9073”格局,即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依托社區養老,3%入住養老機構。居家養老作為當前的主流選擇,可以讓老人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有更多的親情陪伴,但也存在子女照顧不專業、保姆單獨照護不系統、不放心、成本高、出現緊急情況醫療介入不及時等一些現實問題。以日間照料為主的社區養老,主要可為自理老人提供休閑、娛樂、就餐場所,但獨居老人夜間照料無法得到保障。政策鼓勵發展的“家庭養老床位”,可以把專業機構的專業服務送上門,但同樣存在服務時間局限、無法全天候及時響應需求等問題。
作為專業化的機構養老,可以為老人提供24小時系統化、標準化的專業服務,讓老人舒心,讓家屬放心。特別是對于失能、半失能老人來講,綜合照護效果和付出的時間、精力、雇傭成本等因素,入住養老機構是較好的選擇。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對養老機構的認可度還不是很高。“把父母送去養老院就是不孝順、甩包袱”“我有兒有女,不去養老院”的說法不絕于耳,讓老人和子女對入住養老院抱有疑慮。
優質養老院,不僅是養老,更是享老近年來,隨著多代復合大家庭的逐步減少,獨居老人比例不斷攀升,“養老難”成為社會性問題。曾有老人子女說:“最揪心的就是那深夜響起的電話鈴聲,就怕老父親老母親在家突發意外和疾病,耽誤了送醫治療的最佳時間。”
事實上,隨著品質化養老機構的興起,許多入住環境優良、服務完善養老院的老人和家屬均有著不錯的體驗。近期,一直處于疫情防控最嚴格管理下的養老院解除全面封閉,筆者走進了城發榆悅醫養中心,深入了解在住老人的生活狀態。年過八旬的郝爺爺,現在與老伴在養老院的生活狀態就是每天打打太極拳,上些感興趣的老年大學課程,和同齡人嘮嘮家常拉拉呱,過著有滋有味的生活。劉奶奶說:“老人啊抵抗力差,疫情來了政府讓封閉,不讓孩子來,是為我們好。這里服務和管理都很規范,我們更安全、也更安心,比‘宅家’生活豐富多了。”常年臥床的陳大爺的兒子在接受采訪時說:“老父親住到養老院的這段時間,作息規律、飯不重樣兒、照顧得真是很周到,醫生每天都來查房,有需要立馬就來床前查看了,老爺子氣色啊越來越紅潤了,我現在最后悔的就是沒早點送過來,比我在家忙里忙外照顧得好,很放心!”的確,選擇一家集生活、護理、醫療、康復、休閑、學習于一體的優質養老機構,由富有特色的專業服務團隊、在自身專業領域為老年人提供細致的服務,這不正是高質量晚年生活需要的嗎?
新時代養老觀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上世紀50、60年代生人,剛邁入或不久即將邁入“年輕老人”群體,更需要同齡人交流思想,愿意發揮余熱做貢獻,不愿意給子女添麻煩,也不愿意“寄人籬下”看小輩的臉色。而他們的子女多為80、90獨生子女一代,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顯而易見。“年輕老人”常常掛在嘴邊的“等我老了,就去養老院”“我們家的80、90后,他們工作那么忙,也得照顧自己孩子,將來指望不上的”,已不是無心的玩笑話,更是一種經過理性分析后的考量,也是新時代下的必然選擇。
同樣作為東方文化的日本,早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老人和子女分開生活,各自獨立、互不干擾是一種社會常態。一方面,得益于其國內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介護和醫保制度,子女不必為父母養老發愁;另一方面,老人也不愿意給子女添麻煩,更喜歡和同齡人相處,用余生去精進自己的愛好,很多身體健康的自理老人也選擇去養老院安度晚年。
老了,您和誰作伴?隨著思想觀念的轉變、家庭結構的變化和“年輕老人”群體的發展,進入養老機構養老,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一家有良好醫療保障的養老院,能有效解決目前“在醫不能養、在養不能醫、在家照護不專業”的養老困局。
來源: 新浪網
本文標題:新時代養老觀:新時代老人該如何養老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2231.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