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機體的老化是自然規律。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醫療的發達和科技的進步,人類的預期壽命不斷延長。老年人口整體數量增多、規模增大,人口結構呈現老齡化趨勢。長壽是一件值得祝福的事情,但少子化、家庭核心化現象相伴發生,代際間反哺受到嚴峻挑戰。
一、養老問題上升為社會問題養老問題,對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我國,一直以來,家庭或是家族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自給自足的存在,擔負著養老資源的供給作用,即便是現在也是最重要的供給主體。但現代社會家庭規模變小,傳統社會養老依賴的多子女家庭正在被核心家庭取代。相對于多子女家庭,獨生子女家庭的人力資源匱乏,這也意味著養老資源的短缺。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已經陸續步入老齡行列,現實的養老困境正在迫近。一定程度上,家庭孝老思想延緩了養老成為社會問題的進程。但當前社會結構變化帶來的養老問題僅靠家庭內部無力解決,養老由各自的家庭問題轉變為需要全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
二、家庭孝老嬗變為社會孝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養老資源供應者的多樣化,政府、老年人自身或是家庭成員、其他社會成員等共同提供養老資源日趨現實化,養老方式也日趨多元化。首先,贍養老人在空間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既可以選擇傳統意義上的共居式“家庭養老”,也可以選擇代際分居式養老或是購買養老服務入住養老設施的機構養老。距離不再成為代際感情交流的障礙,同住也并不意味著子女與父母之間更好地進行情感交流。其次,“養老資源的提供者”和“養老職能的承擔者”兩個角色可以分離開來。子女作為養老資源的主要提供者,身體力行對父母進行生活照顧或是病護可以帶給老人更多的溫暖和歸屬感,但自身很難平衡工作和親情、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的時間分配和精力投入。
而服務業水平的提高和服務領域的多元化拓展帶動老年服務業的興起,養老職能有了獨立的承擔者。養老職能的轉移是社會分工細化的一種表現。再次,經濟供養、精神慰藉與生活照顧三大養老需求全部由子女來提供的養老格局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為老年人自我養老提供了一定的條件,部分城市老年人依靠退休金在經濟上基本可以滿足生活需求。政府提供支持的社會保障體系也日趨完善。如果說“家庭孝老”是家庭內部子女一代奉養父母一代以維系家庭的運轉和延續,“社會孝老”則是年輕一代共同供養上一代以推動社會發展,是“子女奉養”的社會化。養老金制度就是一種社會孝老模式,實現代際間的更替贍養。
三、社會孝老推動養老模式創新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人壽命和接受贍養的時間日益延長,需求也日益多元化。“社會孝老”思想和實踐是積極應對老齡化的態度,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方式。老年人自助,家庭幫助,老年人群體內部互助,政府扶助,社會援助,“五助”共同擔起新時代的養老責任,創新養老模式。
1、養老模式創新依賴于養老觀念的創新。擯棄傳統養老觀念中的消極因素,用發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養老問題。家庭和社會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老年人觀念的轉變和自身的努力起到決定性作用。老年人也有發展需求,政府應為老年人發展提供平等的機會和環境,這將有助于老年人轉變個人觀念。
2、要充分肯定照護服務的社會價值。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長期照護的老年人,給所在家庭帶來精神、經濟雙重負擔。女性經濟獨立意識和社會參與的增多,對傳統的家庭照護方式形成一定沖擊。悉心照護并維護老人的生命尊嚴是孝行的基本范疇,社會化的長期照護顯得日益重要,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宜的長期照護服務體系迫在眉睫。
3、提早干預,延長老年人的健康壽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受慢性疾病的影響很大,需要加強日常預防和健康管理。國際經驗顯示,以預防為主的醫療模式與以治療為主的醫療模式,其效率比為4:1。認真落實為老年人每年免費查體制度,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同時,健全老年醫療保障體系,加大保障力度,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4、分工合作,共同推動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養老,需要社會分工,更需要合作。“先家庭,后社會”的養老方式不如多種方式同時進行,群策群力。培育民間組織進入公共服務領域,激活政府購買服務機制,提高公共服務效率。推進慈善事業和志愿者服務體系建設。
5、在老有所養的基礎上,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和老有所為。老年人不只是需要贍養的對象,他們也有自我發展需求,希望得到社會和他人的尊重和認可。未來的老年人,教育程度較高,有一定的經濟能力,知識和文化需求增大,需要開發多元化的項目,滿足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這將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和自理能力,形成積極的老年文化和身份認同。
本文標題:創新養老:老齡化社會推動養老模式的創新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2267.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