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備受關注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現象,再度因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公布廣受熱議。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18.70%,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0%,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還呈現老年人口規模龐大、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老齡化水平城鄉差異明顯等特征。
人口老齡化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將成為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此時,老齡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需要在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積極應對。
眾所周知,老齡化主要衍生出兩個核心議題:如何安置老年人即“老有所養”問題及當社會趨于老齡化時如何維持良好運轉的問題。這兩個問題既有區別又緊密相關,“老有所養”是基礎,如果解決結果欠佳,那么后者的解決就無從談起。中國傳統式的養老為“養兒防老”,但這種模式與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有所沖突。更關鍵的是,當代青年本身負擔較重,城市青年多為高房價、子女教育等所累,也多不與老人同住;農村青年則多外出務工,與父母輩多數時間處于分離狀態。所以,當這一傳統模式正在遭遇巨大挑戰時,不宜過多依賴。
讓老人進入專業的養老機構養老是不錯的選擇。不過目前的現實是,看似市場前景廣闊,但養老產業發展并不順利。根據北京市老齡產業協會調研數據,2017年北京市的民營養老機構中,僅8%的機構盈利,高達65%的機構屬于虧損。養老企業賺錢難,讓相當部分企業望而卻步,致使養老機構存在明顯的供應短缺問題。
對此,未來政府有必要給予足夠的政策傾斜,針對養老機構普遍反映的用地、審批和融資難等問題,理應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簡化醫養結合機構設立流程;減輕養老服務稅費負擔,給予用地便利;拓展養老服務投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市場化、規范化程度高的養老服務企業上市融資。通過系列的政策支持,讓養老機構愿意來,留得下。
不過,對于中國人而言,以居家為主的養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會是主流,基于文化背景,更因為每月數千甚至上萬元的費用對于大多數老人而言難以承受。所以政府在盡力發動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手段進入養老產業外,通過設立公益、半公益性質養老服務場所,加大社區關懷力度,應成為未來應對老齡化問題的工作重點。
“老有所養”雖難,但這僅僅是應對老齡化趨勢的第一步,因為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是連鎖的、全局的。步入老齡化社會是一國發展的自然趨勢,但中國的特殊性在于,與絕大多數發達國家不同,我們屬于未富先老,決定了這一問題將更加復雜。
應對老齡化的延遲退休政策箭在弦上,這也要求將低齡老年人口開發成人力資源。對此,可發展老年教育培訓,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庫,鼓勵專業技術領域人才適當延長工作年限;引導老年人再就業和參與社會活動,支持身體健康、有技術專長的老年人才自主創業,實現自我價值。此外,需要著力解決可能隨之而來的老年人口就業市場歧視問題,公共服務尊重近年盛行的到城市幫助子女照看孫輩的老年流動人口,特別是在醫療等方面。
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趨勢不可逆轉,施政者應該順勢而為,通過踐行“老有所養”、給予老年人充分的尊重與關懷、協助低齡老年人口成為人力資源等,積極應對社會深度老齡化帶來的變革。
來源: 第一財經
本文標題:積極應對深度老齡化解決養老難題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2290.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