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產品的市場需求與發展現狀分析
時間:2022-10-01 13:39 來源: 作者:小通 人瀏覽
養老產品的火爆發行是近期市場的熱點,這與養老產品的市場需求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我國人口結構呈現老齡化、少子化的特征,社會養老壓力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隨著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居民財富管理的意識不斷覺醒,通過理財投資實現財富保值增值及滿足養老需求的觀念逐漸被大眾所接受。
在此背景下,我國參照國際通行的模式逐步構建養老三支柱體系。從發展現狀來看,養老第一支柱覆蓋面較廣,但是面臨收支壓力;第二支柱起步較晚、發展迅速,但是覆蓋面有限;第三支柱剛剛起步,未來發展潛力巨大。政府、企業和財富管理機構應充分發揮自身積極作用,推動養老三支柱的發展,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和財富管理市場的變化做出貢獻。
養老產品的市場需求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不斷變化,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當前擺在老齡化社會面前最急迫的挑戰是如何實現老有所養。2021年年末,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的通知》中提出要發展儲蓄、理財、信托等養老金融產品,為養老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銀保監會也先后在2021年8月和2022年年初發布了《關于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關于貝萊德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和《關于擴大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的通知》,決定逐步建立和擴大養老理財試點。養老理財產品之所以受到政策層面和老齡群體的廣泛關注,與巨大的市場需求密不可分。
目前,還沒有關于養老理財產品的統一定義,銀保監會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中提出,要持續清理名不副實的養老字樣理財產品,但對于符合要求的養老理財產品還未給出具體標準。根據目前已經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我們總結出養老理財產品具有以下特點:以追求養老資產長期穩健增值為目的、投資期限較長以及冠以養老字眼。從人口結構、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以及理財市場的變化來看,養老理財產品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市場需求。
(一)應對人口結構變動的挑戰
當前人口結構呈現出兩個明顯的趨勢,一是老齡化;二是少子化。從人口老齡化來看,我國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提高,并且有加速上升趨勢。(見圖1)
根據1956年聯合國發布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對人口老齡化的定義,當一個國家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的時候就進入老齡社會。1982年召開的維也納老齡問題大會則認為,當一個國家60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則意味著進入老齡社會。按照這個標準,我國于2000年就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且從人口結構情況來看,甚至當前也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表明我國當前養老壓力日益增加,社會負擔不斷加重。
對人口少子化趨勢而言,主要觀察兩個指標: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0~14歲人口占比情況。根據國際標準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在18%~20%為少子化,15%~18%為嚴重少子化,15%以下為超少子化。按照這個標準,我國在2010年0~14歲的人口占比已經降到16.6%,進入嚴重少子化階段。雖然在去年這一指標有所回升,但是仍然處于18%以下。根據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下降到0.34%,逼近人口零增長時代。老齡化疊加少子化進一步加劇了社會養老的壓力。
(二)切合財富管理的發展趨勢
財富管理就是投資機構接受投資者委托,通過參與金融投資實現財富保值增值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財富經歷了幾次重要變革。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居民的財富管理進入萌芽階段,居民對國庫券需求不斷增加,已經從單一的儲蓄向其他類型投資轉變。之后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投資者對于股票投資熱情高漲,不斷上演造富神話,商業銀行也推出了對應的金融服務,如1995年招商銀行的一卡通業務等。1998年和2001年第一只證券投資基金和第一只開放式基金陸續發售,居民投資范圍不斷拓展。
2008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我國推出了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以信托為代表的通道業務得到快速發展。2013年以來,金融牌照資源放開,各類資產管理機構紛紛擴大業務規模進行產品創新,行業間的競爭與合作更為充分,非標準化資產異軍突起,得到較快發展。進入2018年以來,資管行業經歷了重大政策調整,《資管新規》發布,我國財富管理行業進入新發展階段,相較于改革開放初期的居民資產配置結構,我國居民投資結構趨向多元化。(見圖2)
從中國居民金融資產配置結構來看,存款類資產占比逐步下降,居民對其他類型資產接受程度不斷提高。這為養老類理財產品的發行奠定了基礎。
(三)適應理財市場的需求變化
近年來,我國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斷調整,尤其是2016年房住不炒基本原則的提出,進一步降低了房地產的投資屬性。房地產投資熱情下降將會促使居民將更多的家庭資產配置到以基金、理財等為代表的金融資產上。根據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天弘基金和21世紀資本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中國居民穩健理財發展報告》顯示,房地產投資在我國居民家庭資產配置結構中的比例已經由2005年的62.8%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55.2%,以基金、理財等為代表的金融資產投資占比在逐年提升。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2年上)》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9.15萬億元,同比增長12.98%,增速較去年的5.37%有所加快。投資者數量達9145.40萬個,上半年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4172億元。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結構變化,理財需求會更加旺盛多元,除了傳統的保值增值外,也出現了老年康養、財富傳承等越來越多的個性化需求。為更好地服務投資者需求,未來銀行理財業務也應從這兩方面發力,提供差異化的養老理財供給,擴大普惠金融產品覆蓋面,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從而助力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養老支柱體系發展現狀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數據顯示,早在2002年,全球人口中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了7.05%,超過老齡人口7%的分界線。近年來,全球人口老齡化速度在加快,2021年年末這一數據已經達到了9.54%。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世界銀行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提出,要構建養老三支柱體系。根據國際上開展養老金融的經驗,我國也建立了豐富的市場化、多元化第三支柱產品體系,滿足人民不同人生階段、不同消費能力的養老金融需求。
(一)第一支柱面臨收支壓力
養老第一支柱是以基本社會養老保險為基礎的養老制度,目前是覆蓋面最廣、依賴程度最高的養老資金來源。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就開始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該制度具有一定強制性,并附帶有財政資金的支持和補貼。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3億人,參保覆蓋率接近80%,成為目前養老保障最重要的基礎。
由于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現收現付制,養老金收支不平衡的問題和矛盾日益突出。各級財政補貼在基本養老保險收入中的占比逐年提升,基本養老保險對財政資金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加。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的影響,我國基本養老金甚至出現了收不抵支的情況。第一支柱獨木難支,養老體系資金來源單一化問題較為突出,亟須構建多層次、多體制的養老保險體系。
(二)第二支柱覆蓋范圍有限
養老第二支柱是以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為代表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其中,企業年金是指企業職工在基本養老保險之外,與企業通過協商自主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與第一支柱不同,第二支柱不具有強制性,是職工與企業自主協商的結果。職業年金是指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補充養老保險制度。
在我國,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業務啟動時間比較晚,尤其是職業年金覆蓋面還非常有限。國務院辦公廳在2015年發布了《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管理辦法》,標志著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的正式實施。實施近6年以來,職業年金已經覆蓋機關事業單位99%以上的人群,人數超過4300萬,其中既有在職員工也包括了離退休人員。但是機關事業人群在總人口中占比較低,保障范圍有限。在企業年金方面,雖然我國早在2004年就發布了企業年金試行辦法,但是直到2017年才發布正式辦法。根據人社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全國企業年金累計基金2.6萬億元,參保企業11.75萬家,涉及職工2875.24萬人,僅占基本養老金覆蓋職工的8%不到,遠低于美國、英國、德國等50%的覆蓋率。從第二支柱發展來看,主要是采用了雙軌制,分類管理的辦法。職業年金的發展較為迅速,而企業年金處于起步階段。
可以看到,無論是職業年金還是企業年金的覆蓋人群整體有限,大量靈活就業人員沒有包括在其中,而恰恰是這部分人群,未來的養老壓力普遍較大。因此,在發展第二支柱之外,還需要發揮個人養老的積極性。
(三)第三支柱發展潛力巨大
養老第三支柱主要是指個人商業養老保險以及具有投資性質的理財產品等,即通過個人投資理財等增加養老保障的形式。第三支柱的內容和形式是非常廣泛的。大力發展以養老理財等為代表的養老第三支柱已經成為適應人口結構變動的重要手段以及養老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重要補充。作為第三支柱的產品主要包括三大類:商業養老保險、消費住房養老和投資理財養老。
商業養老保險方面,我國試點了兩類保險產品:稅延型和專屬型養老保險,這兩類保險產品起步時間都比較晚。2018年稅延型養老保險才在上海等地開始試點但進展緩慢;專屬型養老保險產品于2021年6月開始試點,其繳費方式和投保流程較為便捷,覆蓋面相對較廣,具有發展潛力。從目前養老產品發展的現狀來看,亟須養老理財產品的補充。
消費和住房養老方面,消費養老是指個人在消費過程中,將消費積分、返利獎勵等返還給個人,并劃撥至養老金專用賬戶以備退休后使用的方式,消費養老已經在四川、山東、天津等地開始試點推廣。這種模式需要規范管理,目前無法做到信息披露充分、運作管理透明、資產有效隔離等,消費者權益很難得到有效保護。雖然養老消費產品需求比較旺盛,但是體制機制等問題還有待解決。住房養老也是我國養老第三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效果并不理想。2014年,我國開始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武漢等地進行住房養老試點,并在2018年推向全國。但是截至2021年6月底,國內僅有一家養老保險公司開展此類業務,實際共有143戶209位老人參與,以房養老目前推廣度不高。
投資理財養老方面,投資理財養老指的是通過投資理財等方式積累養老資金,滿足養老需求。除了狹義的銀行理財外,還包括公募基金、信托資管等。在銀行理財方面,2021年,為了規范養老理財產品的發展,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開始在部分城市開展養老理財產品的試點。根據中國理財網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底,全市場共有6家理財公司,發行了33只養老理財產品,規模近600億元。近日,中郵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第二批養老理財試點機構,發行了公司首款養老理財產品,銷售異?;鸨V螅汇y理財和中銀理財也將發售養老產品,引發市場關注。在公募基金方面,2018年3月,證監會發布了《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開始推動以養老為目標的基金中的基金(FOF)發行。截至2022年3月底,全市場共有50家基金公司發行178只養老目標基金,涉及規模1085億元。2022年6月,證監會又發布了《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提出將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優先納入養老目標基金,推動養老基金的進一步發展。目前我國第三支柱的發展剛剛處于起步階段,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構建養老三支柱體系的相關建議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國家社會及個人面臨的養老壓力不斷增加,構建養老三支柱體系是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決定了未來居民養老生活的保障,關系到萬千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養老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政策支持,機構努力和個人配合。
(一)政府:養老體系建設上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積極推動市場發展
要以如何發揮市場機制、社會力量參與老年事業的作用為目標,健全以財稅、金融產業政策為主體的政策支持體系,調動和利用更多的社會資源,使養老事業的物質基礎與支持實現多元化、多層次化。支持各類金融組織加快養老領域業務發展規劃和市場布局,鼓勵有條件的金融機構開展養老領域金融業務、投資養老產業,聚焦長期護理服務商、綜合康養服務商等,創新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
(二)資產管理機構: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提升服務大眾、服務養老客戶的能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資產管理機構可以更便捷、智能地為客戶提供綜合養老解決方案。同時,需要市場提供真正具備長期養老功能的金融產品,通過財富管理規劃,平滑經濟周期波動,實現跨期配置和保值增值。未來,隨著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深入推進,養老理財產品體系將更加完善,并進一步推動產品創新,從而為其正式全面推廣夯實根基。
(三)個人:重視個人養老儲蓄的安排,提前做好養老規劃
做好養老規劃,就是希望通過復利效應積累足夠多的養老金,并將資金進行合理分配,以應對退休后生活中的各種變故,比如醫療支出、物價上漲等。為養老早做準備,將龐大的養老資金壓力分攤到更長時間的日常生活中,未來所承受的壓力會越小。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博士后、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高級經濟師、中國保險資產管理協會特邀研究員;本文為作者的學術思考,不代表所在單位觀點)
本文標簽:養老金,養老服務,居家養老,養老保險,社保,
本文標題:養老產品的市場需求與發展現狀分析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4931.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