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還不大想來,來了后不想走了……一位老人笑著說。6月14日中午,在山東淄博市沂源縣東里鎮沂河南村的總面積4000余平方米的互助幸福院中,老人們吃著午餐,不時拉幾句呱,場面其樂融融。
村里的老人們得以在互助幸福院安享幸福晚年,得益于這個村的以地養老的政策實施。
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農村空巢老人也越來越多,養老問題成為全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沂河南村80歲以上老人中,多數老人宅基地年久失修,房屋已顯破敗,有的跟隨子女住在一起,原先宅基地已經閑置或荒廢,村里分的口糧田也大多無力耕種,成為沉睡資產。
沂河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洪亮琢磨著,破解農村養老難題可以從土地上做文章。
在研究土地政策的基礎上,鎮村兩級堅持有解思維,創新思路將土地流轉與農村養老結合起來,在沂河南村試點以地養老新模式,本著子女申請、老人自愿的原則,入住幸福院的老人將宅基地、口糧田交給村集體,由村級合作社統一經營,所得收益優先反哺幸福院,保障幸福院持續運營。老人則免費入住,食宿無憂。
地有了,建設資金從哪來?去年,沂河南村通過整合土地資源獲取土地增減掛鉤政策資金360萬元,在不增加村級負擔、不使用任何貸款的情況下,建成了總面積4000余平方米的互助幸福院,并配套建設了公共服務項目,把過去沉睡的土地資源變成了農村養老資金的儲蓄池。
互助幸福院包含4個既獨立又相互連通的院落,每個院落建有5戶,便民浴室、長者食堂、中心衛生室、理發室一應俱全。老人們吃的是可口的飯菜,住的是整潔干凈、有電視的房間,活動設施多種多樣,滿足了老人多樣化需求。
老人在互助幸福院享受養老服務,資金支持尤為重要。徐洪亮介紹,為保障互助幸福院的運營開支,由村黨支部領辦的沂源洪亮果蔬專業合作社在收歸集體土地40畝基礎上,整合流轉土地200余畝,籌措資金420萬元,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1處,集中發展獼猴桃種植產業,將每年收益的50%用于幸福院運營開支,50%作為村集體收入。
在產業園運營上,沂河南村引進7名35周歲以下青年人才回村,成立青年協會,協會成員與村兩委聯合管理現代農業產業園,利用青年人現代化的管理技術推動產業園集體化公司化運營,回鄉青年還作為互助幸福院志愿服務者為老人提供志愿服務。
目前,沂河南村已有42位老人入住互助幸福院,80歲以上老人占了絕大多數。
本文標題:以地養老,老人安享晚年樂陶陶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5742.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