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老齡化進程發展迅速。聯合國在1990年提出的老年人五項原則的第三項是照護,世衛組織據此在2000年提出了老年人長期照護。中國2022年年初發布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中,明確指出將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在老齡社會30人論壇和盤古智庫老年社會研究中心近日舉辦的專題研討會長期照護的國際共識與概念框架中,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原秘書長、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老專家協會副會長唐鈞表示,不應該把中國傳統文化和整個國際共識對立起來,中國面臨的很多社會問題都是國際共同的問題。應該把對老年人的健康服務跟醫療服務區分開,醫養結合的說法混淆了概念。全職太太職業化應恰當表述為照護活動的社會化,要承認包括照護老年人在內的照護活動是社會勞動,可以像世界很多國家一樣給家庭照護承擔者發工資。
有人認為,在老齡化進程中,中國愿意從事老年服務的勞動力不多。唐鈞表示,這實際上是全球共同的問題,各國普遍缺乏愿意從事老年服務的勞動力,使得居家養老服務成為最主要的國際共識。以歐洲為例,95%的老人都在家養老,這是出乎國內許多人意料的。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面臨的很多社會問題都是國際共同面臨的問題,例如低生育率常常被歸咎于計劃生育政策,但在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東亞地區,中國是唯一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生育率卻并非最低。
把中國傳統文化和整個國際共識對立起來是不對的。現在形成的國際共識中已經有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和融入。唐鈞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價值在當今世界更加凸顯。
1991年第4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老年人原則》文件,包括獨立、參與、照護、自我實現、人的尊嚴五個方面。第三條照護包括非正式照護、健康服務、社會和法律保護、享有人權和基本自由。唐鈞指出,照護原則中一半內容有關權益保護,因此必須把照護和護理區別開。
唐鈞指出,中國正處在應對老齡化社會的窗口期,60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8%,仍處于輕度老齡化的階段。目前中國60歲至65歲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三分之一,60歲至70歲占59%。老齡化的負擔還不算太重,但老年人絕對數量很大,因此要為應對重度老齡化社會做好充足準備。到2050年,中國老齡化程度可能達到33%到35%的高峰。
唐鈞表示,應該把對老年人的健康服務跟醫療服務進行區分。健康的老齡化不僅指沒有疾病,因為對大多數老年人來說,維持功能發揮最為重要。假使身體存在疾病,但只要功能發揮正常,一個老人仍然處在健康的老齡化過程當中。
醫養結合的說法混淆了概念,不應該把健康老齡化跟醫療、治病聯系在一起。可以采取的應該是康養結合,健康服務和醫療服務是兩回事。唐鈞說。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韋震玲提交提案,建議立法保護家庭全職成員的利益和合法權益,將在家庭全職從事家庭服務視為一個受法律保護的合法職業,媒體稱為全職太太職業化。
唐鈞認為,全職太太職業化更恰當的表述應該是照護活動的社會化,要承認照護孩子、照護病人、照護殘疾人、照護老年人等照護活動是一種社會活動,是一種社會勞動。從這一角度出發,可以給家庭照護的承擔者發放工資,這是世界很多國家的做法,稱為社會津貼或社會工資。應該公正地對待有償和無償提供長期照護的勞動力,讓他們得到應有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可。
本文標題:養老觀點|應承認照護老人是社會勞動,給家庭照護承擔者發工資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6274.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