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住宅式養老,為何推廣難?
時間:2022-10-01 14:05 來源: 作者:小佳 人瀏覽
九九重陽,孝親敬老。目前上海的老齡化程度已經超過36%,如何讓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養,安度晚年,是全社會關注的話題。這些年讓老人在家門口養老,不離鄉土不離親,上海做了許多探索。在滬郊農村,住家式的養老模式,也開始試點,不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種模式遭遇推廣難,叫好卻不叫座,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大早,梅隴鎮許涇村的"長者照護之家"里,75歲的宋風其和20多位老伙伴一起,做做手指操,活動活動筋骨。兩年前,宋風其和鄰居家四套民宅,被村里統一回租,打造成"長者照護之家"。宋老伯在自家房子里過上了養老生活。
這個"長者照護之家"由村鎮兩級財政出資900多萬,設有49張床位,并購買專業的第三方養老團隊來管理,針對本村老人,每張床位每個月收費2800元。但從2019年10月開放至今,僅有16位本村老人入住。
閔行區梅龍鎮許涇村黨總支副書記張靜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許涇村有戶籍的老人是782位,一般農民退休是1500到1600元這樣子,然后小城鎮跟大城鎮退休也就在2000元出頭。
收費看似不高,但與農村老人的退休金相比,還有1000多元的差額,像宋老伯,通過房屋租金,來補貼這個費用,但在農村,能接受這個觀念的老人,并不多。
閔行區梅龍鎮許涇村"長者照護之家"院長孫君雷說,其實以房養老是能夠解決的,但是這些老人們心底都很善良,把收來的房租,都給了子女。
像許涇村這樣的鄉村"長照",本應以本村老人為主,但床位空置率達7成,每年光運營成本,就要虧損近八十萬元。得到村里的允許,"長照"接收了一部分市區來的老人入住,每月收費5000多元。
與許涇村的"長照"相比,浦江鎮東風村的長照,入住率一直接近滿員。由6棟三層樓農民別墅改建而成,定價實惠,失智失能老人也可收住。不僅吸引了當地老人,還有不少城市老人在此頤養。
不過,80后院長富裕磊坦言,哪怕一床難求,目前也很難做到收支平衡。他給看看新聞Knews記者算了筆帳,每年60萬元房租,150多萬元的人工、餐費、維護等成本,再加上入住的老人大多是失智失能老人,照護的難度和成本更高。
閔行區浦江鎮"東風長者照護之家"負責人富裕磊說,目前針對浦江鎮的本地老人收費,是比較低的,特別是一些農村地區老人,他們只收到3500元左右。
去年下半年,閔行區對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舉辦的養老機構、長者照護之家,收住對象為本地老人的,在市級補貼1萬元的基礎上,區級再給予每床4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貼。不過,像東風長照這樣的民建民營機構,目前還不在補貼范圍中。
閔行區養老機構管理中心副主任錢雪婷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目前還是對于村集體經濟舉辦的會有補,后續我們還會進行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農村老人的收入較低,對價格十分敏感,增加市區老人的數量,又違背了農村建設養老設施的初衷。另一方面,在長者照護之家的相關政策中,并沒有對農村地區做出傾斜,
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社會資本和專業機構參與農村養老的積極性。"嵌入"在農村的長者照護之家,如何真正惠及農村老人,市人大代表屠涵英建議,因地制宜地制定實施與管理要求,扶持政策要落細落地,需要多方合力。
從老人方面,怎么樣給他灌輸這些現代的養老理念。另外政策上面有一個平等的對待,拿到同樣的資源,怎么樣對老人更好,這個才是我們評判的標準。
嵌入式養老模式,通過盤活農村地區養老資源,讓農村老人享受到與城區老人一樣的專業養老服務,從而提升農村老人晚年的幸福感。在推廣過程中,如何轉變農村養老觀念、提供細化的政策扶持,引入社會資源的活水,都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