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們的測算,大約每年投入6000元左右,就可以保證在退休前攢夠可供后續退休生活使用的資金。9月12日,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在青島主辦第四屆金家嶺財富管理論壇上,CF40常務理事朱云來展示了一個養老框架模型,以研究如何更好理解中國的養老問題。
隨著近期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和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的落地,財富管理、養老理財再次成為熱點話題。9月10日,首批養老理財試點官宣落地,自2021年9月15日起,工銀理財在武漢和成都、建信理財和招銀理財在深圳、光大理財在青島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同日,《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正式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購買理財產品的序幕即將拉開。
在12日的論壇上,來自監管層、金融行業以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關注新格局下財富管理之路,包括未來我國財富管理市場還將呈現哪些新變化和新趨勢;統一監管下,財富管理金融機構應如何定位實現差異化發展;如何推動財富管理創新以滿足居民養老金融需求,支持多層次養老金融體系建設等問題。
完善多層次養老體系建設
光大集團副總經理王毅在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面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我國為了養老所積攢的社會財富還遠遠不夠。未來應以更廣闊的視野、更大的智慧和更密切的協同合作推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的發展。
養老三大支柱指的是我國已初步建立的包括基本養老保險(第一支柱)、企業(職業)年金(第二支柱)、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
我國養老三大支柱發展不平衡,第三支柱發展明顯落后。王毅將中美養老金結構對比來看,2019年,美國三大支柱養老金合計占GDP比重為134.39%,同期中國僅為8.74%。美國第三支柱占養老總資產的比重為44.33%,中國第三支柱占比幾乎為零。
基本養老保險收不抵支的缺口將逐漸擴大,如何解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最近一半年來,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第二個是建立多支柱養老金體系,也就是發展第二、第三支柱。第一支柱運行30多年,已經初具規模,所以多層次、多支柱就是指第二、第三支柱。
其中,對于未來推動第三支柱發展,王毅建議要從四方面考慮:
第一,著眼于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功能的恢復,來夯實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產品。在現行稅制下,應考慮擴大人口適用面,納入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等,可以考慮建立自動繳費機制,建立在一定限額下的靈活的繳費機制,建立追繳費機制。最重要的是要讓個人所得稅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發揮收入調節功能。
第二,應該跳出稅延思路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可建立基于個人全生命周期的財富積累模型,加大宣傳,提高公眾認識度。
第三,夯實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以賬戶制為基礎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社保、銀行、稅務和產品管理機構不同平臺互聯互通。
第四,完善監管規則,加強財富管理機構的制度約束和能力建設,而這是第三支柱行穩致遠最關鍵的支撐。
構建養老金融產品體系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建議,要提前謀劃人口老齡化趨勢下的財富管理需求,需要市場提供真正具備長期養老功能的金融產品,通過財富管理規劃,平滑經濟周期波動,實現跨期配置和保值增值。
就人們普遍關注的養老問題,朱云來在演講中展示了一個養老框架模型。根據我們的測算,大約每年投入6000元左右【22歲的養老支出6000元占收入余額的約60%(6000元養老支出/10979元收入余額),到退休時下降到約20%(即6000元養老支出/27836元收入余額)】,就可以保證在退休前攢夠可供后續退休生活使用的資金。6000元這個數字是我們假定長期平均養老基金收益率能達到6%左右。
該模型假設一個人22歲就業,按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收入、消費支出為起點,參考美國等成熟國家增速,及我國過去10年的平均CPI(2.6%),預計未來30-40年收入/消費增速,并按60歲退休、預期壽命80歲規劃,假定養老基金年投資收益率6%左右,最后計算出:每年投入6000元左右,即可在退休前攢夠供后續退休生活使用的資金。
當然,上述數字最終取決于收益率和通脹率的變化情況,朱云來特別指出了控制通脹的重要性。
隨著將商業銀行引入到養老第三支柱逐漸成型,對于發揮銀行在養老業務方面的優勢,中國郵儲銀行資產負債部總經理劉麗娜建議,在政策頂層設計中,商業銀行應成為養老金融體系建設的主力軍,并探索將銀行養老金融產品全面納入養老支柱。
9月10日,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自2021年9月15日起,工銀理財在武漢和成都、建信理財和招銀理財在深圳、光大理財在青島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
劉麗娜表示,期待通過此輪的試點,為商業銀行的養老理財探索出一條路,能夠使真正的養老理財擴大范圍,達到普惠的目的。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在會上表示,我國做好養老基金可持續投資應將頂層設計和機構廣泛參與有效結合起來,強化相關金融機構的能力。要擴大綠色資產、綠色標的的供給,我國完全可以把綠色低碳發展和金融市場的建設相結合,因為綠色低碳發展需要大量投融資的活動。
建言財富管理市場
從統計數據來看,我國財富管理蘊藏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制的《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20》數據顯示,2019年末中國社會凈財富達到675.5萬億元,其中,居民部門財富占比達76%。近20年社會凈財富復合增長率16.2%,高于名義GDP的復合增速。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表示,與國際財富管理市場先進實踐相比,我國財富管理市場形成較晚,發展的前景和潛力巨大。結合當前經濟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我國實際,我認為要實現財富效用最大化,財富管理市場要聚焦三大使命:服務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服務社會全面轉型和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務院參事、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認為,在新時期新格局下,我國財富管理蘊藏著巨大的發展空間與潛力。應該按照安全性、增值性和流動性的基本原則和優先順序,促進財富管理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王兆星提出八方面建議:
一是加強財富管理市場的透明度建設。要加大財富管理產品和市場的信息披露力度,穿透識別并評估底層資產風險,避免風險積累。
二是加強財富管理市場的內在約束機制建設。讓市場在促進金融資源高效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三是加強財富管理市場的法制化建設。加強監管與公安、司法、紀檢監察等部門合作,堅決打擊財富管理領域的洗錢、欺詐金融犯罪活動。
四是加強財富管理市場的監管體系建設。必須加強監管協調,統一監管標準,完善審慎監管、功能監管、行為監管、市場監管的密切協調。
五是加強財富管理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產品發行系統、登記系統、交易系統、清算系統等。
六是加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體系建設。要加快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如加快制定《金融投資者權益保護條例》;要進一步加強金融知識普及和風險教育,及時做好政策解讀和預期引導。
七是加強財富管理市場重大風險的監測與處置機制建設。必須堅持底線思維,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基礎建設,是專業人才和專業機構建設。
朱云來強調,走好新格局下的財富管理之路,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建立系統分析框架、提高市場數據質量;確定財富管理目標、創建業績標定機制;鼓勵專業機構發展、普及大眾理財常識;提高穩定金融收益、控制降低價格通脹。
本文標題:每年投入6000元即可攢夠退休后生活資金?,專家建言多層次養老金融體系建設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7693.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