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可及更便利,三伏天的養老生活這樣打開
時間:2022-10-01 14:10 來源: 作者:小杰 人瀏覽
剛結束了梅雨季的上海,便又無縫銜接地進入了一年中最熱三伏天。家住閔行區華漕鎮的朱阿婆這幾天卻閑不住,天天忙著趕去家附近的一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
這里有好多‘伙伴’,比在家里開心多了。朱阿婆說。在上海,長者日間照料中心有個親切稱謂托老所。越來越多老人像朱阿婆一樣選擇入托,不僅能與同齡人交流溝通,更能借由專業課程延緩衰老速度,過上有品質的晚年生活。
上海,戶籍老年人口占比達36.1%,深度老齡化正重塑這座城市的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記者在市人大常委會日前舉行的《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執法檢查啟動會上獲悉,多項涉及養老的民心工程項目實施已過半。譬如,年內新建50家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已完成35家),新增200個社區老年助餐場所(已完成133家),新增5000張養老床位(已完成3555張)等。讓養老服務更可及、更便利,成為十四五時期上海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
從一鍵通到手機課,數字化改變養老生活
城市數字化轉型正在改變市民群眾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動動手指、觸摸屏幕,不必在烈日下等待,從預約掛號到叫車出行,統統可以一鍵搞定。
叮鈴鈴……長寧區江蘇路街道北汪小區,居民洪阿姨的家里響起一陣鈴聲。它來自處于試水期的為老服務一鍵通終端設備。接通后,洪阿姨收到來自長寧區智慧為老服務平臺的貼心提醒:您的看病時間請不要忘記,預約掛號已完成。確認信息后,洪阿姨還預約了一輛出租車。幾分鐘后,車輛來到家門口,洪阿姨篤定地搭車前往醫院。
在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上海,老年人也正逐步跨越數字鴻溝,享受到更多數字紅利。手機課是當下上海老年人之間火熱的社交話題。今年初,長者智能技術運用能力提升行動首次被列入上海市實事項目,目標為100萬人次。如今,時間過半、任務完成過半。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透露,長者智能技術運用能力提升行動目前已服務51萬人次。
這個夏天,許多住養在機構的老年人還可解鎖新體驗線上問診、藥品快遞到家。針對郊區養老機構醫養結合能力相對弱的現狀,上海正試點推進互聯網醫院進養老院。目前,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與松江區4家養老院合作,輕度患者無需折返跑,在手機上便可完成線上問診,藥品直配養老機構。下一步,這一舉措有望在全市逐步推廣。
研究制定更多政策,積極留住養老護理員
越是遇上極端天氣,有一勞動群體養老護理員的作用就格外凸顯。老人們降低外出頻次,種種生活剛需,都需依靠專業的養老護理員實現。
趙瓊瓊,上海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的一名95后養老護理員。入行近6年,與老人們朝夕相處培養下的感情,一直讓她割舍不下。有一次,她請假沒去上班。沒想到,第二天早上就看見一位老人坐在電梯廳,她朝小趙揮揮手說:你昨天怎么沒來啊?那一刻,趙瓊瓊相信,所有付出都會有回報。
老年護理領域的醫護人才流失現象非常嚴重,一定要積極研究制定更多政策,鼓勵年輕人進入這一領域。市人大代表朱愛琴說。
據悉,《關于建立養老護理員薪酬等級體系的指導意見》日前出臺。不久前,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還發布了2020年度工資監測結果。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通過發布監測結果,有利于引導更多養老服務機構合理確定護理員薪酬待遇。
養老設施改造更新,確保家門口服務
炎炎夏日,吃西瓜、搖蒲扇,曾是老上海最為熟悉的夏日市井生活。城市更新之下,老人們如何重拾往日充盈的社交生活?
被視為上海養老服務領域基本法的《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施行已滿百天。其中特別談及一項剛性指標:全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筑面積應當不低于常住人口每千人40平方米。市民政局局長朱勤皓透露,為將這一剛性指標壓實責任,市民政局與市規劃資源局共同編制新一輪的《養老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21-2025年)》。在保障養老用地基礎上深化用房管理,完善老舊住房改造、城市更新、鄉村集中居住過程中的養老設施建設要求和配套政策,加強存量空間利用、社會資源供給、醫療服務支撐。
這些年,上海在規劃鄉村振興時,往往會搭上養老服務。這就是農村老百姓最真實的需求。奉賢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區試點的一個養老社區項目正源于產業振興規劃,其最初牽頭者是主管農業的部門。項目推進中,他們逐漸發現,農村養老需求與產業振興并不能割裂看待。在不少業者看來,農村養老社區并非簡單的養老院,更類似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新型養老社區,其意在讓老年人住得近、住得起、住得慣。
本文標簽:養老金,養老服務,居家養老,養老保險,社保,
本文標題:更可及更便利,三伏天的養老生活這樣打開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8036.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