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占總人口的18.7%。當銀發浪潮迎面而來,如何安放這些老年人的夕陽人生,讓他們都能享有幸福美滿的晚年生活,成為新時代中國式養老必須回答好的時代命題。
一直以來,我國政府在老有所養問題上面,都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從2005年起,連續17年上調基本養老金,企業職工月人均養老金幾近翻倍,基本養老、失業、工傷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存6.4萬億元。我國一直在用實際行動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水平。
在分析中國式養老之前,我們先要認清,中國式養老面臨的獨特現狀。
首先,在我國,養老單純依靠老人個人的力量是很難持續的。
數據顯示,我國職工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平均在12~16%之間,即便加上工資額30%的福利,該比重也仍在20%以下,相比較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而養老金等都與工資相掛鉤,擁有較低工資收入的勞動者在面臨老齡化問題時,很難有較強的個人養老能力。而且,當前我國處于結構化轉型的關鍵時期,老一輩勞動者會面臨較為嚴峻的結構性失業問題,這部分人的養老方面的收入也比較低,相應的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這些因素造成我國的養老壓力不應僅僅由老人個人承擔。
其次,老人的分布和勞動力的流動分布趨勢是相反的。
前面說到,養老壓力不因僅僅由老人自身承擔,那么由其子女負擔可以嗎?答案是同樣很難。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化布局讓各地區可以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來發揮比較優勢,降低勞動力流動門檻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區域差異化競爭水平的關鍵,由此必然會伴隨著勞動力的流動,而隨著居住成本的上升以及老年人的身體、心理等多重因素影響,老年人很難或者說不愿意跟隨自己的子女遷移,比如,數據顯示,城鎮化的過程讓我國農村空巢老人占比遠高于城市。
正因為以上幾個原因,我們才需要實行依托現狀,多方融合的中國式養老。
其一,是養老主體的多方融合。既然前文已經證明,養老不應僅僅靠老人個人和子女,那么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就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民政部十三五期間實施的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建設,目前已經提升了近390萬老人的供養水平。作為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的確應當在養老方面給老人和子女更多地幫助。
其二,是養老資金力量的多方融合。當然,僅僅依靠公共財政來解決養老問題也是不現實的,我國養老體系的代際差異使得我們存在著一定的缺口,那么此時就應當在做好風險控制的條件下,根據風險控制要求合理引入社會資本的力量,促進養老領域的市場化,用差異化競爭和多樣化服務來滿足養老需求。
其三,是模式上多元素的融合。老年人的起居生活和醫療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因而醫養結合的模式就非常適合。比如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的田莊上養老中心,它既是養老院又內設了一級綜合醫院,將日常照護和醫療保障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老年人處在一個更安全,更舒適的養老環境里。
其四,是多種技術與現實的融合。調查現實,我國目前絕大多數老人還是更傾向于居家養老,此時就給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應用提供了用武之地。比如浙江西湖區就為空巢老人的家中安裝了智慧化的養老產品,包括可以監測生命體征的智能床墊,監測用水情況的智能水表等等。借助多種科技與居家場景相結合,進行家庭適老化改造,也是解決養老問題的有益嘗試。
綜上,要想解決當前人口老齡化面臨的養老問題,就需要進一步推行這種融合的中國式養老,在主體上政企結合、人社結合,在資金上公私結合,在養老模式上多業態融合,在操作上與多種技術相融合,聚集社會的廣泛資源來共同應對養老問題。(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本文標題:中國式養老,須依托現狀多方融合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8055.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