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3月份開始,養老這一行業就不斷迎來政策利好。
4月,財政部、人社部將退休人員養老金上調4.5%;5月,銀保監會宣布開展商業養老保險試點。6月,國家衛健委等8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康復醫療工作發展的意見》,支持基層醫療機構優先為高齡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提供居家康復服務。
養老是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第7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有2.64億人,老齡化水平為18.7%,相比于10年前增長了5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明顯加劇。
但如何實現老有所養,過去十年的探索還不足以拿出好的答案。
做地產的發了,做養老機構的不掙錢
早在本世紀初,養老這件事就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怎么養,卻眾說紛紜。
2003年,一封給國務院的信,開啟了中國以房養老的探索。時任中房集團董事長的孟曉蘇在信中建議:建立反向抵押貸款的壽險服務。通過抵押老人的房子,每月領取養老金,也就是以房養老。
2014年6月23日,保監會正式公布《關于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以房養老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開始試點。
試點幾乎是失敗的:到2019年3月,全國只有133戶家庭、194位老人完成了承保手續。不僅如此,打著以房養老進行詐騙的案件也越來越多,導致一些老人無家可歸。
以房養老沒有吸引到老人,卻炒熱了養老地產。萬達、萬科、遠洋、綠城,甚至雅戈爾、康美藥業等主業不是地產的企業,都開始以養老的名義圈地。
2010年前后,萬科開始探索養老地產,陸續在全國范圍內布局超過170個養老項目,但大多處于虧損狀態。2018年開始,萬科的幸福家社區養老中心、嘉園社區嵌入中心相繼關停。如果真正做養老項目,運營難以維持,這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另一邊,作為養老行業主流的養老醫療服務機構,也沒有想象得那么好。
養老行業龍頭股宜華健康,依托全資子公司親和源開展養老業務,該板塊僅在2018年實現過盈利,目前仍處在虧損狀態。根據公告,2016年到2020年5年間,宜華健康的養老業務累計虧損2.9億元。
較早期布局養老服務機構的上市公司雙箭股份,其養老業務在2020年的營收也只有2244.94萬元,不到總營收的2%,虧損為582.39萬元。
養老做不過專科醫療,這已經是行業的共識。
去年陷入艾芬事件的愛爾眼科,2020年營收119.12億元,增長19.24%;華齒口腔去年營業收入1.57億元,同比增長5.15%;凈利潤更是增長近20%;趙薇曾代言的醫美企業新氧,去年也實現了12.95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12.4%。
居家養老是主流,養老機構不適合中國?
北京20%的養老機構入住率不到20%,只有1.3%的北京戶籍老年人住在養老機構。
2019年4月,北大人口研究所喬曉春教授的調查研究,給出了養老產業不興旺的一種原因:并不是養老沒有需求,而是市場太小。
北京的養老機構情況是否能夠代表全國?國家衛健委的公布的一項數據證實,全國情況也大抵如此。
2021年4月8日,國家衛健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養老情況是一種9073的格局: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養老機構入住意愿非常低,這在客觀上使得養老機構難以盈利。
王海東基于9073的格局提出:老年人的醫養結合服務重點,要還放到居家和社區,大力支持社會辦醫養結合機構,享受稅費、土地等優惠政策。不僅如此,國家衛健委給予申報醫養結合機構更多的醫保支持。醫養結合中符合申報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正式運營3個月后就可以申請醫保定點。
養老服務新一輪的火爆也已經開始。王海東表示,截至2020年年底,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建立簽約合作關系的有7.2萬對,是2017年年底的6.1倍,超過90%的養老機構能夠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的醫療衛生服務。
目前,醫養結合方式主要有4種: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簽約合作、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養老機構依法開展醫療衛生服務、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
從社會辦轉到公私共辦,養老事業短短幾年間完成了一個輪回。涉足養老業務的上市公司能否持續取得新的盈利增長點,一切還是未知數。
根據喬曉春2019年時的實地調查:北京市僅有4%的養老機構處于盈利狀態,62.4%的機構需要10年以上才能收回投資。
本文標題:2.6億老人如何養老?以房養老進展慢,居家養老仍是主流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8098.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