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億人養老挑戰,高額護理費難題待解
時間:2022-10-01 14:17 來源: 作者:小杰 人瀏覽
2.5億人養老挑戰5年來20省份人均床位減少,高額護理費難題待解
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4億,占總人口的18.1%。
我國正進入老齡化的快速發展期,如何更好地應對養老問題?
從數據上看,由于老齡化發展過快,很多地方頗有點猝不及防。根據《中國統計年鑒》,近5年以來,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人均養老床位從2015年的30.31張/千人,小幅上漲到2019年的30.5張/千人,但31個省區市中,有20個省份人均床位下降,其中5個省份降幅超過25%。
對不少家庭來說,讓家中老人獲得一張滿意的養老床位,是一個難題。
我想讓父母住進一個月收費1200元的養老院,但是人太多住不進去,至少需要提前一年排隊。金玲(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她的老家在內蒙古,自己在大城市打拼。金玲說,盡管非常受歡迎,但這個養老機構會對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勸退,因為他們缺乏專門的護理員。
事實上,內蒙古已經是全國人均養老床位排名第二的地區,2019年60歲以上老年人擁有的人均床位達到53.2張/千人(以下數據均針對60歲以上老年人)。
目前來看,提高養老設施數量和質量,配備更多醫養康養結合的人員和機構,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需求。
20省份人均養老床位下降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
在發展與健全的背后,是我國老齡化快速發展的現實。201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7765億,占總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個百分點。2019年,這一數據已經快速上升到2.5388億人,占比18.1%,比9年前提升4.84個百分點。
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老齡協會的預計,到2035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5%。
如此快速的老齡化發展趨勢,對養老設施的需求是巨大的。根據民政部發布的《2019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全國共有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3.4萬個,比上年增長19.9%,床位438.8萬張。
從養老機構的床位數上來看,幾乎呈現年年遞增的局面,但人均養老床位卻并非如此。2016年,我國人均養老床位達到5年內的最高峰,為31.62張/千人,這一數字隨后兩年出現下滑,2017年為30.92張/千人,2018年為29.15張/千人。隨后的2019年,這一數據有所上升,達到30.5張/千人。
從各個省份來看,情況更為嚴峻。2019年,31省區市中,海南等3省份人均養老床位不足20張/千人,只有9省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30.5張/千人,其中浙江以人均53.7張/千人排名全國第一。
如果從人均養老床位2015年到2019年的漲跌幅來看,20省份均出現下跌,其中跌幅超過10%的有9省份,跌幅超過20%的有6省份。
為何一些地區人均養老床位出現下跌?這與不少養老機構的服務與需求不匹配,部分機構床位空置率較高有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后發現,有不少希望住進養老機構的老人和老人家屬,期望合適的價格和更好的服務。
金玲表示,她們當地有兩種養老床位,第一種免費提供一間住房,有公共廁所和廚房,其他都自己負責,需要自己做飯、取暖、負責水電煤等,主要給無家可歸的孤寡老人居住。
這種我父母肯定不去,因為條件不如自己家好。第二種包吃住的,一個人一個月1200元。她告訴記者,即使是第二種條件也不算很好,因為沒有專業護理人員。
在河北住養老院的82歲老人許軍(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對目前養老院的環境比較滿意,所住的養老院主要針對低保戶,每月僅收費600元左右。養老院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資金來源,要靠老人的收費來維持是很難的,需要國家來扶持。
遼寧省大連市某養老院院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她了解,目前養老院的床位分成兩種類型,其中主要由政府支持的養老院收費偏低,床位基本呈現飽和狀態。相比來說,私營的養老機構,沒有太多政府的補貼資金自負盈虧,由于收費偏高,床位一般都有空缺。
在采訪中,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不止一位相關人士希望養老院提升專業醫療服務。
金玲表示,她對養老機構的期待是,父母能有一日三餐和日常娛樂,不要限制老人自由,他們可以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出去旅游,或者去兒女所在的城市住一段時間。另外,有專業醫療護理服務或專屬的家庭醫生,能第一時間對出現突發狀況的老人進行救治并及時對接附近醫院。但考察了一番后發現,她的父母所在城市缺乏這樣的機構。
許軍認為,他所在的養老院伙食較好,但是醫療水平跟不上,頭痛腦熱等小病能解決,得了積食等略微麻煩的病需要去外面的大醫院,要打電話叫救護車送去看病。
失能失智老人護理難
不過,和身體仍然較為健康,基本可以自理的許軍相比,失能失智老人才是養老院照護的難題。
根據衛健委此前公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當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0歲。也就是說,平均有超過8年時間我國的老人處于需要照護的階段。目前來看,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達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
針對失能失智的老人養老主要有兩種,居家養老和養老院養老。
不過,金玲表示,如果居家養老,很多社會提供的服務還有待跟上。其實最好是居家養老,因為老人熟悉家里環境,也相對自由。但是現在老家條件還沒達到,一線城市有些地方已經在試運行有人給老人做飯、打掃衛生,有醫生定期上門體檢或指導等,希望能推廣。
王春秀所管理的養老院,則是專門針對失能失智老人的養老院,主要根據老人需要護理的程度來收費。我們這是地道的養老院,不是醫養結合的養老院。不過我認為,照顧失能失智老人最需要的就是優質的服務,以及溫馨的環境。
但她發現,照顧失能失智老人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護理工的缺乏。現在愿意從事老人護理的一線工作人員特別少,我們管吃管住,一個月4000到4500元的工資,找的都是農村來的五六十歲的工人,即使如此也不好找。
她在外面招聘了4位工作人員,加上家人一共7人在養老院工作,目前照顧將近30位老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一位在河北養老院工作的護工,她也表達了對于照顧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難題。在照顧一些比如腦血栓的老人,他們不能說話,這時全憑我們的工作經驗,猜想他們想要干什么,這是一個挺大的問題。
一邊是護理的不易,另一邊是在自我照顧能力的逐漸消退之后,護理費的直線上升。
養老規劃師王維所在的公司與廣州多所高端養老機構有合作,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些比較好的養老機構,會按照幾種類型來收費,比如床位費、護理費、伙食費、管理費等,護理費相對比較高,床位費、管理費和伙食費則是固定的。
老人身體好,自己能吃能走,護理費是最低標準,需要幾百到上千元左右,主要的服務包括換洗床上用品,倒垃圾,送早餐,經常檢查身體,帶老人出去玩等。但是如果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臥床不起的話,就需要單獨一個人去照顧,護理費可能達到4000元左右。他表示。
如此高額的費用,對于普通家庭是較大的負擔,也不可能靠國家全部補貼。民政部的數據顯示,全國共有3579.1萬老年人享受老年人補貼,其中享受高齡補貼的老年人2963萬人,享受護理補貼的老年人僅66.3萬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長期護理險正逐步發展,各地也在推進政策的落實。2020年9月,國家醫保局出臺了《關于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
12月8日,《廣州市長期護理保險試行辦法》(公開征求意見稿)發布,提出長護3級的失能人員,延續護理人員享受長護險待遇限額標準為:機構護理發生的生活照料費用納入支付范圍的費用限額標準為職工參保人員每人每天120元,其中床位費不高于每人每天35元;居民參保人員每人每天60元。
王維也表示,他們合作的百悅百泰等養老機構,有長護險的報銷名額。如果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且達到一定名額,護理費可以報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