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養老床位近50萬張,養老灣區模式呼之欲出
時間:2022-10-01 14:18 來源: 作者:小杰 人瀏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謀劃開局起步,擘畫出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宏偉藍圖,為我們謀劃部署‘十四五’時期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指引和根本遵循。
近日,廣東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卓志強在接受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廣東民政系統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奮力譜寫民政事業改革發展的新篇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民政力量。
談學習貫徹
高質量編制民政十四五規劃
扎實推進五大體系建設
羊城晚報·羊城派: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對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省民政廳如何學習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
卓志強: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民政系統的頭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務。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推動學習宣傳貫徹不斷走深走實。全省民政系統將分階段、分步驟、全覆蓋地開展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傳達學習,興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緊密聯系民政部門主責主業,深化對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與民政密切相關重要新論斷的認識。
二是認真科學謀劃,高質量編制民政十四五規劃。結合近期開展的深調研,認真研究梳理當前廣東民政事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堅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轉化為促進廣東民政事業創新發展的思路舉措,科學編制好廣東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及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殯葬事業發展等專項規劃,推進廣東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三是堅持改革創新,扎實推進民政領域五大體系建設。加快健全完善民政領域大救助、大養老、大兒童保障、大慈善、大社會治理五大工作體系,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2020年9月19日,廣東省旅居養老首發團展開為期7天的游學療養之旅
談社會保障
月人均低保標準年增超11%
實施臨時救助近20萬人次
羊城晚報·羊城派: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廣東在推進社會救助保障體系建設方面有哪些舉措,取得哪些成效?
卓志強:廣東始終高度重視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工作,出臺了一系列覆蓋面廣、創新性強、含金量高的實政策,推出了一攬子便民、利民、惠民的硬措施,創新改革社會救助制度,織密織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網。
民生保障指標持續增長。廣東底線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高,位居全國前列。2020年10月,全省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41.53萬人,月人均城鄉低保標準分別為870元、712元,年均增長11%、12%;特困人員22.47萬人,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供養標準分別為月人均1414元、1150元,基本生活供養標準年均增長16%;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孤兒最低養育標準每月1820元和1110元,較2016年漲幅均超35%;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175元、235元,連續年增幅5%。
兜底保障范圍持續擴大。將低保覆蓋范圍從收入型貧困家庭向因病、因殘、因學等剛性支出負擔過重、影響基本生活的支出型貧困家庭擴展。進一步擴大臨時救助范圍,從戶籍人口、常住人口向所有在廣東發生急難的困難群眾拓展,今年1-10月,全省共實施臨時救助近20萬人次。扎實開展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保護工作,今年以來,救助流浪乞討人員3.7萬人次,幫助1363名滯留流浪乞討人員成功尋親,尋親成功數量位居全國首位。
信息化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建設完善省核對信息系統,形成縱向連接部、省、市、縣、鎮五級,橫向連接各個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綜合性信息系統網絡;創新在粵省事上線低保、特困救助供養在線申請、群眾自助尋親和全省救助管理站查詢服務,實現救助申請和資訊查詢零跑動;開通異地受理全省通辦功能,困難群眾可向全省任一社會救助服務窗口提交救助申請,進一步提高便民舉措。
兒童保障體系健全完善。建立省級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探索區域性兒童福利機構綜合改革,推動兒童福利機構規范化信息化建設試點,全力建設縣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現有兒童福利機構106家,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130家,配備村(居)兒童主任27240名,鎮(街)兒童督導員1788名,初步搭建了縣(市、區)、街道(鄉鎮)、村(居)三級兒童服務工作網絡。開通護童之聲困境兒童24小時服務熱線。持續開展政策宣講進村居牽手行動,組織350家社會組織深入15個地市開展關愛幫扶活動。
慈善事業提質增效。加快慈善事業發展步伐,目前全省慈善組織1326家(全國第一),公募慈善組織151家(全國第三),慈善信托37單、資金6.8億元。連續十年舉辦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組織承辦三屆中國慈展會,搭建起全國性慈善交流平臺。全面推進《廣東省志愿服務條例》修訂工作,推動廣東志愿工作提質增效。截至9月底,全省注冊志愿者近1300萬人,志愿服務超過5.9億小時。圖為2019年10月9日,方圓棟梁計劃雷州站沈塘鎮茂蓮小學操場改造升級竣工驗收
談脫貧攻堅
91.2萬人納入兜底保障范圍
湛江218條貧困村100%出列
羊城晚報·羊城派: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廣東民政系統在落實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方面有哪些舉措、取得怎樣的效果?下一步如何統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卓志強:今年以來,廣東各級民政部門實施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守好脫貧攻堅戰最后一道防線,綜合采取各項救助措施,兜住特殊群體的生活保障、服務保障需求底線,確保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目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已有44.98萬戶、91.2萬人納入兜底保障范圍,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民政部門開展全省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及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對象兩不愁三保障情況入戶核查,累計入戶調查751443戶,入戶率達96.71%。此外,全面開展脫貧攻堅督導工作,對14個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地市的16個縣(市、區)進行實地督導。全力推進掛牌督戰湛江市脫貧攻堅工作,推動實現81671戶貧困戶100%脫貧,218條貧困村100%出列。
下一步,廣東民政系統將切實履行脫貧攻堅兜底保障職責,堅決執行四個不摘,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功能;積極推進社會救助改革創新,推動形成精準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相互支撐、相互配合的良性互動格局。
一是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堅決全面清理受過刑事處罰、存在村霸、涉黑涉惡問題等不適宜繼續擔任職務的村干部,穩妥有序推進2021年換屆選舉,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一支堅強有力的農村基層工作隊伍。二是完善基層群眾性自治制度,大力推進村民議事廳建設,深化村(居)務公開五化創建活動,推進村民小組五有規范化建設,將黨的領導全面延伸到農村基層。三是開展示范試點工作。指導江門市江海區開展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工作、梅州蕉嶺縣開展國家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縣創建,創新鄉村治理新模式新路徑。開展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和機制建設省級創新示范,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廣州各村(社區)實現城鄉基層居民議事廳全覆蓋
談養老服務
全省養老機構達1834個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過萬
羊城晚報·羊城派: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廣東如何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如何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卓志強:廣東加快推進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八大以來,在全國率先完成養老服務條例和老年人權益保障辦法的雙立法。全省領取高齡老人津(補)貼人數超過270萬人,成為全國高齡津(補)貼制度覆蓋面最廣、受益老年人數最多的省份之一。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共有注冊登記養老機構1834個、養老床位48.27萬張;全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達12752個,每個地級以上市的城區都至少建立了一家功能較完善的居家養老服務示范中心。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成效顯著,廣州、深圳、珠海、惠州、云浮五市列入中央財政支持試點地區,廣州試點績效考核被評為全國5個優秀試點地區之一;四項公建民營改革經驗被評為全國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優秀案例。支持珠三角與港澳地區養老服務交流合作,加強與東北三省、江西、廣西等地旅居養老合作,創新打造養老服務區域合作灣區模式和旅居模式。
我們要深刻認識黨中央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意義,緊緊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戰略機遇,加快構建與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大養老服務體系。
一是建設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高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居家社區機構協調發展,養老服務安全和質量走在全國前列。二是形成兜底保障有力度、普惠供給高質量、高端服務可選擇的多層次服務體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需要。三是構建養老服務市場開放示范地,營造養老服務領域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鞏固提升社會力量在提供養老服務中的主體地位,打造國內外養老服務品牌聚集地。四是探索打造區域合作灣區模式,在養老服務標準制定、方式創新、制度銜接等方面形成廣東特色,積極適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要。
談社會治理
推動實施社工雙百工程
力爭納入明年十件民生實事
羊城晚報·羊城派:社會治理是民政領域五大工作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方面,廣東近年來有哪些舉措?
卓志強:近年來,廣東著力構建以黨建為引領、城鄉社區為載體、社區社會組織為紐帶、社區工作者和社會工作人才為骨干、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社會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民政領域一核四社城鄉社區治理工作機制。
不斷創新城鄉社區治理。選優配強城鄉社區工作者隊伍,在全國率先開展非戶籍常住居民及黨員參加選舉試點工作,努力鍛煉一支堅強有力的基層工作隊伍,在城鄉社區治理、疫情防控等工作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完成全省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修訂任務。制定城鄉社區協商標準,大力推進城鄉社區議事廳、協商示范點建設,引導群眾有事好協商,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在實現城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全覆蓋的基礎上,將一門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延伸到基層,構建省市縣鎮村五級政務服務體系。完成6個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和創新城鄉社區治理省級專項改革試點工作。
推動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截至目前,全省登記注冊社會組織約7.2萬個。在積極引導發展方面,強化社會組織黨建引領,探索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站試點;大力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全省成立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400多個;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疫情防控、脫貧攻堅、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等重點任務。在依法嚴格管理方面,創新社會組織管理模式,推行年檢改年報制度,年報率屢創新高,并與社會組織信用監管相銜接。加大對社會組織違法違規行為查處力度,近年共查處社會組織案件2321宗。
推動社會工作深入發展。實施廣東社工雙百計劃,在全省19個地市407個鄉鎮(街道)建設雙百社會工作服務站,直聘1737名社工,并依托社工站成立了386個鄉鎮社會工作與志愿服務協會。社工扎根村居,以社工+志愿者的方式為貧困地區群眾提供社會融入、能力提升、心理慰藉、精神疏導、資源鏈接、宣傳倡導等專業化、精準化、精細化服務。將推動實施廣東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力爭納入2021年省十件民生實事,用兩年時間實現全省1611個鄉鎮(街道)社工站100%覆蓋、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社會工作服務100%覆蓋,建成具有廣東特色的兜底民生服務體系。
防疫期間,中山鎮村兩級民政隊伍走訪困難群眾,宣傳講解防疫知識、派發口罩
談規劃目標
兒童保障向適度普惠型轉變
鄉鎮社工服務站將全覆蓋
羊城晚報·羊城派:廣東民政事業十四五規劃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標是什么?
卓志強:十四五時期,廣東民政事業發展的總目標是:著力完善民政領域大救助、大養老、大兒童保障、大慈善、大社會治理五大工作體系,全面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貢獻民政力量。
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制度健全、政策銜接、兜底有力的大救助體系建設。綜合救助格局基本形成,大救助信息平臺穩定運行,救助資源信息充分共享,救助供給能力穩步提升,不斷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養人員自然增長機制,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
構建城鄉統籌、功能完善、覆蓋全民、監管到位的大養老服務體系。落實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要求,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提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水平,增強養老機構服務能力,深化醫養結合模式,加快農村養老服務發展,推動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加強養老服務支撐,養老服務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顯著增強,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大養老體系。
構建覆蓋范圍廣泛、分類標準明確、保障制度完善、部門聯動有力、與廣東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大兒童保障體系。按照夯實基礎、建強體系、兜住底線、提高質量、創新發展的思路,做細做實兒童福利工作,不斷提升兒童福利保障水平,推進兒童保障由兜底性、基礎性向適度普惠型轉變。
構建慈善主體多元化、參與渠道便民化、志愿服務多樣化、管理方式精細化的大慈善體系。加大培育慈善主體,做強慈善組織、慈善信托、志愿服務和福利彩票,充分發揮好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獨特作用,鼓勵和支持慈善組織等慈善力量積極參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助力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和基本社會服務,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大慈善體系,推動廣東由慈善大省邁向慈善強省。
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城鄉社區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城鄉社區基本公共服務實現精準化、精細化;社會組織發展提質增效,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服務行業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到2025年,持有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證書人數穩步提高,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覆蓋率達到100%;婚姻登記管理更加便民,殯葬改革持續推進,殘疾人權益保障不斷完善;行政區劃設置進一步優化,邊界地區長期和諧穩定,地名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本文標簽:養老金,養老服務,居家養老,養老保險,社保,
本文標題:廣東養老床位近50萬張,養老灣區模式呼之欲出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8885.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