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市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模式,讓養老服務最后100米更暖心
時間:2022-10-01 14:20 來源: 作者:小佳 人瀏覽
一宴千翁獲美名,傳承敬老感仁心。從此不嘆兒孫遠,朝暮有人問溫飽。小區的物業+養老中心開業那天,江陽區茜草街道鷹翔苑小區居民甘平山在現場即興作了一首詩。在小區就能享受專業的養老服務,對于步入老年、兒女又常年忙于工作的甘平山來說,無疑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在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各地都在探索養老服務模式。7月初,瀘州市啟動了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重點項目建設工作,計劃建設一批養老服務中心、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物業+養老服務、社區老年人互助睦鄰點。這批項目有哪些特點?瀘州市養老服務十四五規劃又有哪些謀劃?
問題①老人逐年增多且缺乏照料,怎么辦?
對策:物業+養老,滿足老人生活照料與健康管理需求
物業+養老服務建設試點,主要通過整合小區物業企業的場地、人員、資金等資源,為小區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日間照料、文化娛樂、醫療康復、生活超市、康復輔具租售等服務。鷹翔苑小區的物業+養老中心,設置有餐廳、棋牌室、圖書角、健康咨詢點等配套設施,小區老人可以在這里吃到營養餐,進行理療康復,或是參加文化娛樂活動等。
從物業+養老中心裝修開始,72歲的李奶奶經常去看進度。養老中心開業了,她迫不及待地去體驗了一番。平時孩子工作忙,生活上不能照顧,現在下樓就能吃到營養餐,還能和朋友下下棋、寫寫字、聊聊天,挺好的。李奶奶說,她的腿腳現在還算方便,暫時不用進養老院,這樣的模式正好適合她。
鷹翔苑小區物業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小區60歲以上老人占全小區人數的近50%,80歲以上老人有127人,其中不乏空巢老人。物業+養老中心就是為了滿足這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與健康管理需求。
事實上,老人多且缺乏照料的問題,不僅存在于鷹翔苑小區,在其他小區也存在。2018年,沁園春小區進行了居家養老探索。2019年4月,沁園春小區的物業+養老服務點正式運行。小區物業公司經理姚偉強告訴記者,目前小區內接受全套服務的有8位老人,基本都是半失能老人,服務項目包括一日三餐送上門、每周一次體檢、每周一次上門打掃衛生和上門助浴等。
小區開了超市和食堂,方便我們這些沒和兒女住在一起的老人。沁園春小區年近70歲的張明英告訴記者,以后年齡再大些,要依托居家養老方式來度過晚年生活,相比請保姆,小區的居家養老服務更專業、更實惠。
對策:嵌入式社區養老,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
我國現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預計過兩年老年人將增加到2億多人。79歲的胡聯榮十分關注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一個多月前,他進入瀘州康樂佳園養老服務公司,接受專業護工照料。
如果條件允許,我更愿意在家里養老。胡聯榮期待著能享受到更加便利的養老服務。
這是瀘州康樂佳園養老服務公司正在積極探索的。以康樂佳園為代表的嵌入式連鎖化微型養老機構,將把全托等專業養老服務送到老人家門口。
自2017年啟動第一個單體項目建設以來,瀘州康樂佳園養老服務公司向周邊居民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和社區養老服務(日托服務),形成以項目基地為圓心、周邊1.5公里為半徑的養老服務圈,探索構建以機構照料為核心、社區和居家服務為補充的服務業態。
近年來,瀘州市堅持養老服務設施與社區陣地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運行,在社區服務中有效嵌入日間照料、銀發餐廳、康復保健、文體娛樂等服務,鼓勵社會養老組織、家政公司、物業管理等實體運營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讓失能、失智等剛需老人就近享受專業化養老服務,滿足老年人離家不離社區的需求。
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的特征是單體規模小,但每個單體項目都是精品,我們以不斷連鎖復制的形式,在瀘州城區及周邊城市快速擴張,形成星空式布局,努力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解決居家和社區老人‘最后一公里’養老難題。瀘州康樂佳園養老服務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王云嶺說。
問題②怎樣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對策:實施七大工程,科學制定養老服務十四五規劃
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負責人介紹,瀘州市將在全市范圍內,以鄉鎮(街道)為單位,設置10個以上養老服務中心、20個以上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15個以上小區物業+養老服務站、20個以上社區老年人互助睦鄰點,讓老年人離家不離社區,甚至不出小區就能享受家門口的養老服務。這一探索仍舊在繼續。
當前,瀘州市已基本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信息為輔助的養老服務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養老機構206個,建成城鄉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405個,建成農村幸福院303個,開發養老床位3.4萬張。
接下來,瀘州市將有更多關于養老服務的計劃寫入十四五規劃中,將圍繞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四川養老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實施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提質增效工程、機構養老服務提檔升級工程、農村養老服務補短板工程、養老服務消費促進工程等七大工程。在推動家庭照護床位設立,推進老舊小區增設電梯,完善社會組織、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聯動機制,建立居家社區探訪制度等方面不斷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