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從養老到品質養老的跨越
時間:2022-10-01 14:21 來源: 作者:小通 人瀏覽
家中老人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做兒女的想自己照顧又得顧及工作,把老人接去養老院又不放心。2017年10月,長沙在雨花區首試"鄰家照護"嵌入式小微型養老模式,這一模式打破常規嵌入成熟的居民小區,讓老人即能得到專業的護理,又方便子女隨時探望。這一創新模式很快得到老人和家屬的認可,在長沙市區內得以推廣。
發現新模式,試點成功后迅速推廣,是長沙近幾年在推進養老服務工作上的常態。長沙市是全省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之一,一面是加速的老齡化與井噴的養老需求,一面是養老設施不夠,養老服務供給不足,快速的老齡化和持續增長的養老需求讓長沙不敢懈怠。公辦養老、社區居家養老、機構養老、智慧養老、虛擬養老、文化養老……在著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多樣化養老服務體系上,長沙大膽探索和創新,多元養老服務體系已逐步成形。
析情勢
養老服務業"五化"建設刻不容緩
公辦養老機構難進、民辦養老機構難以為繼,老年人對各種養老服務需求增多,養老服務人才缺口巨大……目前,長沙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143.62萬人,65歲以上95.76萬人,80歲以上18.32萬人,90歲以上1.68萬人,100歲268人;完全失能3.18萬,部分失能18.79萬。
老年人口呈現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空巢化等諸多問題,需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逐年增多。如何應對老齡化加劇現狀,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保障,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長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按照"政府推市場運作,機構向社區延伸,運營由品牌連鎖"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社會力量的主體作用,加快推進全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推動養老服務業"制度化、市場化、多樣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
理思路
完善保障體系,確保養老服務業制度化
深度研究長沙老年人口現狀和需求以后,在獲批全國首批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基礎上,2015年,長沙以市政府1號文件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從各方面加大養老服務業發展扶持力度。隨后,相繼出臺并落實養老機構管理辦法、醫養融合發展規劃、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公辦機構評估輪候、支持居家養老服務發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從設施建設、資金支持、服務項目、服務標準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
為深化養老"放管服"改革,2019年1月,長沙再度以市政府辦公廳1號文件出臺《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實施意見》,形成了新時期推進養老服務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隨后,市政府又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現正在出臺老年人能力評估實施暫行辦法,養老機構、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項目建設和資金管理細則等配套政策文件,養老服務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逐漸成熟。
養老服務涉及面廣,是事關民生問題的重要工作,需要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相關部門的聯合推動。為此,長沙市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常務副市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32個部門和區縣(市)政府為成員單位的養老服務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養老服務業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部門職責,形成整體合力。將養老機構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科學合理制定養老設施布點規劃,將養老機構床位建設任務列入政府實事項目,加強考核督查。
謀發展
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養老服務走上市場化
面對人口深度老齡化,養老服務產業供給不足等問題,長沙打破行業壁壘,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對于長沙市主城區建成并投入運營,床位在100張以下的小型養老機構,在給予建設運營補貼的同時,還給予15萬元/家的設施改造補貼。政策出臺后,在短短兩年時間內,長沙市社區嵌入型養老機構從原來的4家增至近30家。該模式一改傳統養老機構"投資大、周期長、入住緩、盈利低"的弊端,依托品牌連鎖運營的優勢,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盈利,對養老機構發展和盈利模式做出了有益探索。
鼓勵條件成熟的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深入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對全市連鎖運營3家以上3A、4A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專業機構,在原有運營補貼基礎上,每年再給予4萬元的運營補貼。對全市連鎖運營5家以上、且已注冊養老服務品牌的專業機構,再給予20-30萬元的一次性品牌扶持補貼,全市已有12家民辦養老機構獲得該項補貼。目前全市90%的3A級以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由社會力量運營。
在政府資金的撬動作用下,康乃馨、吉祥鳳凰城、青松老年公寓等一批民營養老機構繼續擴大規模,未名谷健康養老項目、森馨舒老年公寓、天倫樂園老年公寓等一批新的大型養老項目開工建設,和樂橋驛康養中心和青山頤年老年公寓等一批項目正在抓緊辦理前期手續,紅楓康樂三期等一批項目正在醞釀洽談之中。這些項目總計劃投資90億元,長沙市養老市場環境日趨成熟。
煉創新
積極探運營模式打造多樣化
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長沙從未停止奔跑。
早在2009年,雨花區率全省之先,踏上了公辦養老機構改革的探索之路,將雨花區社會福利中心經營權進行國內公開招標,通過公建民營的模式,將福利中心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作為湖南省內養老機構公建民營的探路者和拓荒者,多年穩定運營,贏得了業界和群眾的口碑,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嘗到了甜頭后,長沙不斷通過"公建民營"等方式實現公辦養老機構運營創新,通過公開招投標引入專業機構運營公辦養老機構,在公辦養老機構開展入住評估輪候制度,逐步實現多方共贏。
繼大力支持"醫養結合"后,長沙又大膽地通過"醫養融合"實現養老機構服務方式創新,大力發展護理型養老機構,主要服務失能、半失能及慢病老人。
目前,全市共建成有養老機構187家,其中鄉鎮敬老院101家,公辦及公建民營養老機構6家,民辦養老機構80家;城市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72家,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629家,總床位達4萬余張,形成了公辦民辦共同發展,城市農村統籌發展,大小機構協同發展,高中低端全面發展的多樣化養老服務格局。
育品牌
連鎖化經營,星級制評定
持續釋放的養老政策紅利引導下,各種形式的養老機構和各色的養老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經過近年來的發展,長沙涌現出了康樂年華、紅楓、康乃馨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民營養老服務品牌。
抓住部分養老品牌形成輻射全國的連鎖發展態勢的契機,長沙狠抓品牌建設,建立星級評定制度和成熟的質量管理體系。同時,創新性地提出了開展"復合式社區小型養老機構"的養老事業發展計劃,主張"政府推市場運作、機構向社區延伸、運營由品牌連鎖"的理念,鼓勵專業化的品牌養老機構深入社區,在居民家門口舉辦家庭化、小型化和專業化、連鎖化養老機構,鼓勵社區將小微型養老機構交由專業化組織運營的服務新模式,實行市、區(縣)、街道、社區四級聯動支持、專業服務機構運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家庭的認可,也為全省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參考。
定標準
質量建設下功夫,專業化顯成效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養老服務品質的要求也不斷提升。從"量"到"質量",長沙以標準化為引領,促養老質量提升。
一方面,長沙成立市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強化對養老機構的行業管理和業務指導,設計長沙市養老服務標識,統一全市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標牌,使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外觀更為統一、明確,老年人獲取服務更為直接、便捷。
另一方面,扶持市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發展,開展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創評活動。以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制定居家養老服務清單、服務規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級評定辦法,對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內容、流程進行指導和規范,推進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并建立長沙市養老服務監管平臺,通過信息化手段,將全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設施納入平臺管理,結合人臉識別等技術,對服務項目、服務人次進行統計,逐步實現政府補貼與服務人次、服務質量掛鉤,更為有效地提升長沙市養老服務品質。
在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上,長沙不斷加大養老服務隊伍年輕化、專業化建設,加強養老護理員培訓。每年組織為老服務人員開展護理、消防、食品安全等職業培訓,目前已共計培訓養老護理員和服務員3500余人。不僅如此,還在長沙民政學院開設老年學、老年心理學和護理服務等課程。
從2015年起,長沙設立"養老護理員節",連續4年開展"十佳護理員"評選活動,通過比賽和獎勵的形式,激發養老護理工作者不斷學習護理知識、持續提高護理能力的熱情動力,推動全市養老護理人才隊伍向更加專業化、標準化的方向邁進。
2014年,長沙市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養老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2016年被民政部、財政部和國家衛計委分別獲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改革試點城市以及醫養融合改革試點城市。2018年長沙市養老服務工作在湖南省民政工作會議上作了典型推介。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養老服務發展,構建覆蓋城鄉的多樣化養老服務體系的工作上,長沙走在了湖南前列,發揮了省會城市應用的引領示范和龍頭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