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之家暖山村——吉安縣官田鄉劉家村探索互助養老紀實
時間:2022-10-01 14:23 來源: 作者:小佳 人瀏覽
養老,不僅是每個家庭面臨的問題,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一環。
去年11月,吉安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等五部門聯合發文,在全市推進黨建+農村互助養老服務建設。該工作著力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是關愛農村留守、獨居及困難老人的民生工程。
在吉安縣官田鄉劉家村,有個名叫劉常健的老黨員在村里牽頭辦起了農村互助養老之家。劉常健在村里開辦互助之家,經歷了怎樣的實踐和探索?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一番探究。
老黨員劉常健的觸動與決心
每天,劉家村的互助之家都熱鬧不已,菜園里種著應季蔬菜,琳瑯滿目。老人們有的在菜地摘菜、除草,有的在塘邊喂鴨,有的在廚房洗菜、切菜、打掃,喜歡熱鬧的老人們聚在一起,邊聊天邊干活,其樂融融。
老人們其樂融融的背后,與一位名叫劉常健的老黨員有關。今年68歲的劉常健是一名退役軍人,1975年退役回鄉后,思想活絡的他搞過養殖,辦過工廠,承包過工程,還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植樹造林1萬余畝。經過多年的打拼,劉常健成為官田鄉最先富起來的農民,并被村民們一致推選為劉家村理事會會長。
先富起來的劉常健并沒有忘記眾鄉親,他把更多精力投向了公益事業。去年的一天,劉常健到一戶村民家商量新農村建設問題,一名70多歲獨居老人正在吃午飯,桌上只有一碟青菜和早上剩的一碗白粥。老人說,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一個人懶得弄湊合著吃。言者無意,聽者有心。老人的一句話,卻讓劉常健心里很不是滋味。
受到觸動的劉常健思索良久,這些年村子是越建越漂亮,可是許多老人因為子女不在身邊,他們的養老卻成了問題。節儉了一輩子的老人們怎么能一直湊合下去呢!
在劉家村,65歲以上老人有60多個,有的獨居做飯不便,有的節儉舍不得吃頓好的。去年11月,得知政府出臺了扶持政策,鼓勵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服務,劉常健更是堅定了信心,決定要為村里的老人們建一個家。
得知他的決心時,家人都勸他,這么大年紀了,在家安享晚年多好,何必攬這吃力不討好的活。劉常健卻說,能為村里的老人做點實事我很高興。
互助之家,開啟空巢老人新生活
開辦互助之家,首先要解決場地問題,這是劉常健遇到的第一個難題。他經過多次奔走協調,村理事會同意將原來租給經營摩托車修理店的村集體房產收回,作為互助之家的食堂場所。
為了豐富村里老人的生活,村里商量后決定利用村集體房產,自籌資金7萬多元籌建了一所配有娛樂設備的老年活動室。
自去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后,劉家村的老人們便有了好去處。他們年齡相近,趣味相投。聚在一起,吃飯、喝茶、讀報、打牌、聊天,比起之前,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空巢老人們不再孤單,幸福感倍增。
開辦至今,互助之家提供用餐服務,最多時每天要為40多位老人集中供餐。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有10多位,年齡最長者已96歲。
互助之家健康運行,管理是一門學問。為此,劉常健制定了不退、不頂、不帶、不剩、不點評的五不管理規則,規范老人的用餐行為,這樣既做到了節約,又規范了管理。同時,按照規章制度,入家老人及相關人員都要簽訂協議,明確權利和義務。管理人員不接觸現金,做到互相監督,確保所有資金用于互助之家。
每餐都有兩菜一湯,有葷有素,比在家里吃好多了!正在用餐的老人劉伯錚滿意地豎起了大拇指。
抱團養老,老人幸福子女安心
要解決幾十人吃飯、娛樂問題,每天開支不小,村里每個月要墊資6000多元。為了解決資金問題,讓互助之家長久運營下去,劉常健想出了六個一部分的解決辦法:政府補貼一部分、老人出一部分,愛心人士贊助一部分,自力更生解決一部分,本村支持一部分,利用荒山荒地承包盤活一部分。
按照政府補貼政策,每人每天一餐補助4元。為真正解決老人的用餐問題,村里決定每天開辦午餐和晚餐,每位老人每個月只要交160元就可以在食堂解決午餐和晚餐。
劉常健自豪地盤點起互助之家的資產:這3畝菜地都是大伙自己開墾的,辣椒、茄子、豆角、空心菜、冬瓜、絲瓜……保證每天不重樣,吃不完的菜還可以拿到街上賣。我們還養了幾十只鴨和一池塘魚。
只有自力更生,調動起大家互幫互助的積極性,‘互助之家’才能辦得更久更好。這是劉常健和村理事會在半年多的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經驗。
69歲的老人劉義倫是互助之家的積極分子,他和老伴只要有空就會來互助之家。他樂呵呵地說:自從村里辦起了這個互助之家,他跟老伴都在這吃飯,聊聊天、干干活,吃得開心,日子順心,很多老人都和他倆一樣把這里當成了家。
李家村的互助之家辦得有聲有色,得到了全村鄉親們的充分認可。老人們相聚于此,抱團互助養老,生活越來越幸福,而在外打拼的子女也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