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糊涂就是老年癡呆嗎?,也可能是老年抑郁癥
時間:2022-10-01 11:49 來源: 作者:小杰 人瀏覽
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阿爾茨海默病通常被大眾稱為老年癡呆。很多人認為,老人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就是患上老年癡呆了。
其實有一種疾病在癥狀嚴重時,部分癥狀會與‘癡呆’相類似,被稱為‘抑郁性假性癡呆’。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主任醫師王瑩表示,它就是較為隱匿的、也常被忽視的老年抑郁癥。需要注意的是,老年抑郁癥臨床特點復雜多樣,易與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誤診,漏診,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及早識別、及早干預很重要。
注意分辨假癡呆真抑郁
王瑩表示,一部分老年抑郁癥患者在癥狀嚴重時,可能會出現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的表現,臨床上稱為抑郁性假性癡呆。但與真正的癡呆不同的是,患者發病比較急,有典型的情緒低落等抑郁癥狀,經過正規治療,情緒好轉后記憶力也能恢復正常。
而癡呆患者起病比較慢,癥狀是持續性的,也沒有抑郁癥的典型癥狀。雖然有一部分癡呆患者,起病初期表現為抑郁焦慮等情緒障礙,但隨著病程進展,逐漸出現記憶力下降等認知功能減退表現,即使情緒好轉時記憶力改善也不理想,甚至逐漸加重,進而發展到典型的癡呆癥狀。
抑郁癥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情緒抑郁為主要臨床相的一組精神障礙。顧名思義,發生于老年期的抑郁癥即為老年抑郁癥。王瑩表示,這其中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指老年期,即65歲以后首發的抑郁癥。另一種是指成年期曾患過抑郁癥,經治療或自行緩解,到了老年期后再發作。老年期抑郁癥臨床特點復雜多樣,易與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誤診,漏診,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
老年抑郁癥常合并軀體癥狀
王瑩表示,抑郁癥的典型表現,可以概括為三大類核心癥狀:第一是情緒低落,患者往往感到悶悶不樂,缺乏愉快的感覺,嚴重時非常悲觀,甚至有消極自殺的念頭。有些老年患者癥狀并不是如此典型,也可以表現為孤獨感,總是需要親人的陪伴等。其次是興趣減退,就是指對原本感興趣的事情不再感興趣了。患者往往覺得周圍一切都沒有意思,甚至不再愿意參加日常勞動及社交活動。也有一些患者表面上還能堅持日常的活動,但是如果仔細詢問他們的主觀體驗,他們會感到自己是勉強堅持,并沒有過去的愉快感、成就感等正面的情緒;第三類癥狀是精力不足,患者往往感到精神不振,疲乏無力,難以堅持日常活動,總是臥床,嚴重時甚至不語不動、拒食,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害。
除了以上典型表現,抑郁癥還有許多伴隨癥狀,特別是老年人,經常合并軀體癥狀,比如睡眠障礙是許多老年患者最關注的問題,患者通常會表現入睡困難、多夢、易醒、醒后難以再入睡等;在飲食方面,許多患者感到食欲減退,不想吃飯,嚴重時會造成明顯的消瘦、營養不良,但一般不伴有明顯的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疾病的癥狀。此外,一些患者還會出現復雜多樣的軀體不適感,比如全身不舒服,部位和性質不明確,經常變化,比如頭痛、心慌、胸悶、皮膚燒灼感等,但到醫院檢查大多沒有明顯的異常,難以用某種內科或外科的疾病來解釋。有些老人甚至在情緒癥狀沒有明朗化之前,就表現出軀體癥狀,造成了診斷困難,可能延誤治療。
影響到正常生活要及時就診
老年抑郁癥發病率較高,如果不及早干預,可能會加重臨床癥狀,增加復發的風險,因此早期識別非常重要。王瑩表示,要做到早期識別,就一定要關注老人,特別是老人的心理狀況,及時發現老人一些持續的變化,如睡眠問題,情緒的變化,日常活動的變化等,如果影響到正常的生活,一定要及時到正規的精神心理專科醫院就診,獲得醫生專業的幫助。
王瑩坦言,很多人對這種疾病存在誤解,認為患者沒有病,就是思慮過多,心眼小想不開,這就可能延誤了對患者的早期干預及防治。因此,需要讓更多的人,特別是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了解這種疾病,有利于疾病的早診斷、早治療。其次,抑郁癥狀與軀體情況密切相關,因此對老年人個體來說,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盡可能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也可以降低抑郁癥的風險。另外,老年人往往會面對退休、勞動能力下降、家庭地位改變等變化,如果應對不良,也可能與抑郁癥的發病有關,因此需要提高全社會對老年人心理衛生健康的重視,在各方面關愛支持老人。
年紀輕輕就糊涂了?這病不是老年人專屬
老是丟三落四,我莫不是老年癡呆了?在當前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記憶力減退是很多人面臨的困擾。
記憶力減退是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重要典型癥狀之一,但記憶力減退并非都是阿爾茨海默病,更不是老年人所獨有。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記憶門診負責人孔曉明表示,在現實生活中,記憶問題幾乎在各個年齡層都會出現,因此針對記憶問題的早期篩查和評估很重要。
早期篩查記憶問題至關重要
為什么盡早篩查記憶問題很重要?
由于認知障礙的癥狀是緩慢出現的,伴隨著腦萎縮,會一直持續并且不斷惡化,因此認知障礙一定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孔曉明表示,大腦的自我修復能力很差,一旦腦萎縮進程啟動以后,一般不會回頭,且藥物和訓練并不能逆轉這一過程。因此越早發現,就能夠越早干預保護腦功能,就相當于延緩了大腦的萎縮和功能減退。
此外,有些癡呆,比如血管性癡呆,是和腦血管的病變和意外有關聯,如果能夠早期預防干預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使得腦血管病的嚴重程度降低,甚至避免出現,那很多患者將保存相當完好的認知記憶能力,意義更大。如此一來,越早去評估記憶問題和其背后潛在的健康殺手,是多么的重要。只有盡早明確問題,才可提前獲得專業的干預和治療方案。
孔曉明表示,凡是懷疑自己記憶力下降或身邊的人發現自己記憶明顯衰退的人,無論懷疑是阿爾茨海默病,還是焦慮抑郁、睡眠障礙、心理問題,均可去記憶門診就診咨詢。
若診斷為記憶認知障礙后,也不用太悲觀,我們可以從藥物治療、認知訓練以及心理調節等多個方面來積極應對。
這些方法可以增強記憶力
日常生活中,如何增強記憶力?孔曉明表示,首先要注意影響記憶的一般環境因素,比如嘈雜的環境、糟糕的長時睡眠等。其次,注意力的集中會讓記憶效果事半功倍,可通過一定的儀器設備,如神經反饋訓練儀來訓練注意力。高度集中注意力這樣腦細胞的興奮才能達到最大程度,記憶就會很深刻。再次,要反復記憶,不斷地鞏固重復,強化這種記憶,在大腦里形成突觸聯系,就不容易忘記了。記憶時,也可以結合書寫或朗讀等形式加深記憶。最后,保證充足的睡眠、規律的飲食和作息以及良好的情緒狀態、適當的運動,都可以幫助記憶。記憶是高度個體化的過程,個人應該尋找或者練習對自己有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