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歲老人長期腹瀉,竟是食物通路被腫瘤卡住了
時間:2022-10-01 11:52 來源: 作者:小杰 人瀏覽
每年天一熱,腸胃就容易受傷,稍不注意人就會腹瀉,也就是拉肚子。大多數時候,人們對腹瀉并不重視,單純認為就是一時吃壞了。但對于平時并不吃刺激食物的老人來說,時常腹瀉往往意味著健康隱患,若是選擇忍一忍、扛一扛,不當回事,就有可能錯過了重大疾病傳遞的危險訊號。
浙江麗水79歲的陳奶奶就為此差點錯過了最佳的診治機會。
79歲老人長期腹瀉
以為是服用抗凝藥物所致
最近三個月,陳奶奶時常腹瀉。她認為年紀大了,腹瀉、便秘都是正常的,更何況每個人的排便規律都不一樣,從一天3次到3天一次應該都是正常范圍,因此,她也并沒有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
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她感覺身乏體虛,日漸消瘦,有時候還有昏沉沉的感覺。她想是不是自己經常拉肚子,導致身體虛弱,于是在女兒的陪同下在當地醫院就診。
由于三年前,陳奶奶曾因腦梗入院,之后一直服用氯吡格雷等抗凝藥物,同時她還患有間質性肺炎、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用藥情況比較復雜,當地醫生懷疑是藥物所致,也可能是腦梗引發。于是陳奶奶入院治療,再做進一步檢查。
然而住院一段時間后,陳奶奶的腹瀉的情況并沒有好轉,還發現有便血跡象。為了能確診,只能做胃腸鏡。但抗凝藥物停止風險很大,當地醫院并不具備這樣的醫療條件和水平,束手無策。
當時,浙大二院大腸外科王達副主任醫師由于山海工程到當地出診,認為她的情況很可能是惡性腫瘤作祟,如此復雜的情況需要有強大監護條件的醫院進行檢查。當時,陳奶奶的家人各持己見,認為不過是腹瀉而已,年齡很大,又有腦梗,不必要來回折騰。但陳奶奶的女兒力排眾議,堅持要到省城有條件的大醫院檢查、治療。
在浙大二院大腸外科,王達團隊為其制定了周密安全的治療計劃,最終查出回盲瓣位置有腫瘤占位。
王達介紹,回盲瓣是一種括約肌肌肉閥,處于小腸和大腸的交界處,它可以調節食物的消化速度,讓腸道細菌有充分的時間對食物進行發酵,此處長了腫瘤會阻擋食物的順利通過到達大腸,陳奶奶的腹瀉就由此原因而來。
經過手術治療,陳奶奶回盲瓣處的腫瘤順利切除,病理顯示是位絨毛狀腺瘤癌變。幾天后順利出院,家人對浙大二院的醫護都無比感激。
長期慢性腹瀉更需提高警惕
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急性感染性腹瀉起病急,通常在感染兩天內就會發病,一天排便次數達3次以上,甚至一些重癥患者一小時內就可排便10余次,還可能伴有嘔吐、發燒、畏寒、腹部陣痛、渾身乏力等,這些癥狀非常明顯且感受深刻,所以會引起重視而積極就醫。
王達指出,和急性腹瀉相比,慢性腹瀉隱藏更深,次數和頻率不易察覺,超過3周的腹瀉就需要引起重視。因為長期慢性腹瀉的兇險之處在于,它和腸道腫物有密切關系,比如結腸息肉(腺瘤)、結直腸腫瘤等;尤其是同時具有結直腸息肉或膽囊切除術病史,或結直腸癌家族史的患者更需要警惕,因為這類患者很容易潛伏著腸癌的禍根。
另外,他也強調,目前早期腸癌的治愈率都很高,但老年群體卻是晚期腸癌的重災區,因為腹瀉和便秘等情況常見容易忽視早期的疾病信號,一旦出現腹痛或大便性狀改變后,往往就到了進展期。而且很多人認為年齡大手術風險高,很多老年癌癥患者因此錯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生存時長和生活質量都大打折扣。
事實上,隨著現代醫學在麻醉管理、手術技術、術后護理方面的進步,年齡已不再是手術的‘禁區’,只要醫患之間充分信任,對患者病情進行充分評估以及圍手術期精細化管理后,手術基本上都能夠獲得成功。
他建議,如果老年人出現腹痛、黏液血便、大便習慣改變、慢性腹瀉、便秘、排便困難、貧血、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乏力,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包括明顯出血和持續隱血陽性者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排除癌變可能。特別是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和腸癌家族史的人,建議常規做一次腸鏡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