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現在的人口問題,數據顯示我國現在老年人的比例相對較大,為了讓老人們都可以得到好的贍養,養老服務一直在不斷地優化完善,九牛金服介紹。
一、 我國養老服務現狀
1. 市場逐步讓渡給社會
我國的社會化養老服務經歷了漸進的變遷過程。20世紀90年代初,養老服務領域急劇擴大,養老服務機構的投資主體從國家轉變為多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1994年,民政部號召/深化福利事業單位改革,加快社會福利社會化進程。1998年,為進一步推動社會福利社會化進程,民政部在各地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選擇13個城市進行社會福利社會化試點。1999年底,民政部頒布《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暫行辦法》,就社會福利機構的審批、管理和法律責任等方面問題進行明確規定。至此,社會化養老服務經歷多年的發展探索,開始走上制度化發展的道路。2000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意見》指出,要探索國家資助、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興辦社會福利事業的新思路,實現社會福利事業的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服務方式多樣化和服務隊伍專業化,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福利事業管理和運行機制。
此后,政府部門繼續推進社會福利事業改革并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進一步促進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深化。除機構養老外,2008年全國老齡辦發布《關于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提出以社區為供給主體、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的居家養老服務,作為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與更新,成為發展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從發展歷程上可以看出,我國的養老服務是在政府不斷將空間讓渡給社會力量的過程中,試圖走出一條政府倡導資助、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社會化道路。
2. 供給能力顯著提高
政府的政策引導和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使養老服務取得突破性進展,養老服務機構所能提供的床位數和實際收養人數都呈持續增長態勢。截至2010年底,全國各類收養性養老機構已達4萬個,養老床位達314.9萬張。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進一步改善,社區日間照料服務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間照料功能的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1.2萬個,留宿照料床位1.2萬張,日間照料床位4.7萬張。以保障三無、五保、高齡、獨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為重點,借助專業化養老服務組織,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等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初步形成。養老服務的運作模式、服務內容、操作規范等也不斷探索創新,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此外,以社區為供給主體,以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等服務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的社區養老服務也獲得長足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國家、集體舉辦的老年社會福利機構為骨干,以社會力量舉辦的養老服務機構為新的增長點,以社區養老服務為依托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完成了從封閉型向開放型、救濟型向福利型、單純供養型向康復型的轉變。
3. 需求層次多元化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愿意到養老服務機構”長期住養”的老年人數量不斷增加,同時養老服務需求開始出現分化。隨著接受到養老機構長期住養觀念的人群不斷增加以及需要社會化養老服務的老年人人數不斷增加,對老年服務的需求也分化為三個層次:一是生存需求,主要包括城市”三無”人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孤寡老人和特困空巢老人。二是普遍需求,即社會平均的大眾需求。相比20世紀90年代,現在有穩定收入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依靠子女養老的比例大幅下降,依靠離退休金生活的比例上升。為減輕子女壓力,有穩定收入的老年人特別是中等收入的老齡群體傾向于用社會化方式,享受專業、優質的養老服務,尤其對醫療護理與康復服務、日常維護、日間托養、心理咨詢等項目有強烈需求。三是奢侈性需求,即超出社會平均水平的高層次需求。主要是高收入老齡群體,他們希望社會提供高檔的養老服務,接受包括生活護理、醫療服務和精神慰藉等在內的養老醫療一體化服務。
金中杰佳通www.kingon.net專注智慧養老系統研發,提供專業的智能養老平臺包括居家養老、民政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家庭醫生、醫養結合等智慧管理平臺,智能養老設備合作對接。
文章來源:采編網絡
本文標題:家庭養老床位分析報告(可行性報告養老服務項目分析)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zhengce/10786.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