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堰涇幸福老人村屬于干部領導型互助養老模式,即村干部通過動員各種社會資源參與社會養老服務,并主導互助養老服務的運作過程。資金來源于各級政府財政補貼、村集體收入、社會慈善募捐等。
2014年,當時35歲的村民蔣秋艷回到農村,建起了互助養老社區。2015年,她租下周圍9戶人家的10處農宅,改造成收住老年人的場所。
2016年2月,上海葉榭社區堰涇長者照護之家正式試運營,8個月的試運營后,2016年10月9日正式投入使用。該項目總投資450萬元,由3位發起人出資。幸福老人村試運行以來受到社會公益組織、愛心單位及個人等各方的廣泛關注與支持。
幸福老人村在完整保留農村老宅原樣結構的基礎上,通過探索內部設施改造和功能植入,在市郊鄉村建設一座更接地氣的養老社區。在運營模式、選址和出資等方面都進行了新的嘗試。堰涇村這些房屋設施,以農民宅基地使用權房屋為主,主創者將農民閑置下來的宅基地住房租用下來,按照日金折算,也為出租者提供了一個增收途徑。
湖北赤壁曙光合作社模式
能人帶動型養老指的是由村莊中有能力有影響的人發起并組織,通過整合各種資源興辦的老年人互助事業。資金由村兩委撥款、會費以及社會捐贈等。主要特征是自治性強,充分發揮老年人力量。比較典型的是湖北赤壁曙光合作社。
在湖北省農村地區的60歲以上老人中,大多數是留守老人。由于缺乏勞動力,田地大多處于拋荒、半拋荒狀態,伴隨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留守老人的數量不斷增加,他們的生活和健康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針對這一現象,赤壁市曙光農業合作社理事長余曙光提出了合作社+農村互助養老的設想。
2017年11月,余曙光先后投資20多萬元,把合作社閑置的廠房進行刷新,添置了床具、被套、床單等物品,還購買了音響等設備,將村里的留守老人進行登記,簽訂入院協議,曙光合作社養老中心正式啟用。合作社建養老院,農民可以流轉土地沖抵部分養老費,老人入住養老院后集中供養。每人每年花費6000多元,土地流轉費戶均2000多元,4000元缺口則由老年人在合作社的有償勞動解決。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可參與養豬、養雞、種菜,也可照看其他行動不便的老人。工作按照工分計算,按月結算沖抵養老費,再附以農村養老金、糧食種植補貼等。
(作者系河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標題:上海堰涇幸福老人村模式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7632.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