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互助養老模式,源于2008年發生在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前屯村的一件事。
2007年,前屯村一位獨居老人去世數天后才被村民發現,而且老人的一個兒子并沒有外出打工,只是沒有和老人居住在一起。這件事發生后,前屯村黨支部前書記蔡清洋開始思考,怎樣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不管老人的子女是否在外打工,只要是年滿60歲、身體能夠自理的空巢老人能不能集中在一起相互照顧?
2008年8月,在村黨支部的倡導下,前屯村將閑置的小學教舍進行改造裝修,配備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共有宿舍、廚房、餐廳和儲藏間24間,床位25張,免費供獨居老人集中居住,建成了全國首家互助幸福院。這種離家不離村、離親不離情的養老模式順應了農村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年人的需求。一經推出,便得到周邊三里堤、勒馬臺等多村的廣泛響應和效仿。2010年,互助幸福院開始在肥鄉區全面推行,至2012年4月底,肥鄉區已建成農村互助幸福院240家(包括聯建25家),覆蓋全區265個村,率先在邯鄲市實現全區覆蓋,形成了肥鄉模式。
肥鄉模式根據各村的具體情況提出了分類建設的意見,從多個層面提供了足夠的保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
按照村級主辦、政府支持的原則,肥鄉區大力推進以提高標準、改善條件、完善設施為目標的基礎建設工作。政府根據各村具體情況,分三類幸福院指導標準進行建設。此外,為了互助幸福院能夠可持續發展,在建設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村空巢老人的需求,肥鄉區委、區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支持互助幸福院的政策措施:
促進幸福院醫養結合。選擇建設規模較大、入住老人較多,且與村衛生室建在一起的互助幸福院,開展醫養結合試點工作。在試點基礎上,整合利用現有農村醫療衛生資源,在每個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康復小屋,全面推廣醫養結合模式。村衛生室醫生每天抽出一定時間為入住老人開展日記式診療保健康復服務,每天為老人提供測血壓、量體溫、問診、醫囑、建檔等基本醫療服務,及時排查疾病隱患,有效預防老年疾病。
強化消防安全建設。全區所有精品型互助幸福院全部安裝消防煙霧自動報警聯動系統,配齊滅火器、應急燈、消防應急水箱等消防器材,保障安全運行;所有示范型互助幸福院全部配齊滅火器、應急燈、消防應急水箱等消防器材,提高消防安全系數。
豐富幸福院老人生活。鼓勵互助幸福院內身體健康的老人發揮特長,開展虎頭鞋縫制、十字繡、剪紙等手工制作。各鄉鎮幫助互助幸福院老人為其制作的手工制品注冊商標、打造品牌,并通過媒體平臺、電商平臺提供銷售、展示、包裝等全方位服務,讓互助幸福院老人在老有所養的基礎上,實現老有所為。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區財政每年投入3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幸福院建設和運行管理補貼。一是凡新建、改擴建的農村互助幸福院與村衛生室合建的,且建筑面積在400平方米以上,床位20張以上,設施配套齊全、管理規范、運行較好的,區給予補助。二是實行運行費獎補。對農村互助幸福院運行中的水、電、取暖等公共費用進行補貼,標準為每人每年500元。三是實行管理費獎補。根據互助幸福院的類別分別給予一定的獎補。
實行區直部門聯系幫扶制度。各幫扶單位成立幫扶領導小組,明確一名副職專門負責,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重大傳統節日進行慰問外,鼓勵幫扶單位每季度到所聯系幸福院至少開展1次義務服務活動,其中單位主要負責同志每年深入所聯系的幸福院不少于3次。按照需要什么幫什么、缺什么幫什么的原則,對聯系點實施精準幫扶。幫扶的物品、物資、現金,必須在每年春節前送到聯系點。慰問、服務活動結束后,及時填寫《區直單位幫扶農村互助幸福院物品(現金)反饋卡》和《區直單位幫扶農村互助幸福院開展慰問、服務活動反饋卡》,并上報區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工作指揮部辦公室。
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區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團體組織人員到互助幸福院為老人開展各項服務活動。個體企業、工商戶自發組織單位職工到互助幸福院開展慰問活動。區委、區政府對興辦和資助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的企業、單位和個人,捐助資金達到30萬元以上的,根據捐贈人要求,經批準,可以企業、單位和個人名義命名。
嚴格督導考核。將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工作列入鄉村一把手工程,納入對各鄉鎮和區直各有關部門的年度考核目標,區委督查室、區政府督查室要配合區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工作指揮部辦公室制定具體目標考核獎懲辦法和日常督導辦法,建立健全與考評、資金補助及農村干部績效工資掛鉤的督導考核機制。對領導重視、措施有力、管理到位并按時完成任務的,在全區通報表揚;對重視不夠、工作不力、任務落實差的,嚴格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作者系河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標題:國內互助養老模式源于河北邯鄲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7633.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