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禮運篇》中提到,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古代人們就有關于理想生活的追求,提出了大同社會以及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模式。也就是說,養老本身并不焦慮,關鍵在于人們自身因為養老所創造出的焦慮。
伴隨新中國成立之后,第一波、第二波嬰兒潮的集中變老,加之,當前結婚率以及人口出生率處在緩慢下滑的趨勢,國內老齡化趨勢加速。
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0%。2010年至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65歲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
老齡化加速的社會現實,是引發全社會養老焦慮的主要背景,這一點認知固然沒錯,但出現養老焦慮的核心在于自身或父母在晚年無法享受到或得到應有的衣食住行的基礎設施、服務體系保障。
更為直白點來說,這代人對自己或父母要如何度過老年生活不具備安全感。
一位90后門鎖從業者告訴松果財經,之所以會提前考慮自己和父母的養老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怕自己或父母老后,自身的經濟狀況無法承擔自己或父母的養老支出,所以才會購買其他形式的養老保險和醫保,希望能給自己或父母一份保障。
這些群體的主要關注點,或許可以歸納為兩點。
一方面,害怕無力支付醫療費用。人老了就會病,病了就得治,醫藥費就成為了頭疼問題。一項報告顯示,59.5%的人擔心退休后無力支付醫療費用,其中有26.3%屬于高收入群體。這意味著,即便是較富裕家庭,因病致貧的擔憂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害怕退休后的儲蓄不夠。九成受訪的90后希望退休后的收入不低于原來的一半。而目前退休后領取的社保養老金一般是退休前工資的30%-40%,而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社保養老金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同樣存在擔憂。
八成90后認為,退休前的所有儲蓄,包括存款、股票、基金、養老年金保險等,應該是退休前年收入的十倍,才可以實現安享晚年的目標。
從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來看,焦慮養老在此前的社會發展之中,關注點并沒有那么高,或者說人們并不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所以焦慮的爆發并不強烈。
但隨著社會基礎的不斷完善以及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享受到的東西逐漸增多,消費升級的邏輯反而為未來的養老帶來更多經濟壓力。
此外,中國社會正處在老齡化與少子化的現實之下,大多數年輕人們即將面臨的是上有四個父母,下有兒女的倒金字塔型中國式家庭面臨父母輩的贍養以及孩子撫養的壓力,這也是部分年輕人選擇未雨綢繆,提前為養老做準備的原因所在。
本文標題:老齡化社會下的焦慮怪圈,為什么會產生養老焦慮?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8232.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