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以每年約1000萬人的速度增長,中國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普遍認為老年人安全、獨立、舒適地生活在自己家庭和社區的能力,對老年人更加有利,而且在衛生服務支出方面也具有很大的經濟優勢。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精算研究所所長張琳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印發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在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服務質量提升行動中第2條社區養老服務行動中提到,支持一批社區建設連鎖化運營,規范化管理的示范性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提供失能護理、日間照料以及助浴助潔助醫助行等服務,建成一批示范型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
張琳指出,目前社區居家養老雖然是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方式,但在我國的養老服務體系中卻是最薄弱的環節。
近年來,張琳走街串巷實地調研,將當下居家養老所面臨的系列問題一一指出。
我們調研走訪的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高等院校相關的社區都可以看到,由于各種政策限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場地不足,很多單位其實有空置的場所,尤其是單位醫院和校醫院都有較多的空閑場地,卻由于不能用于經營性設施,不能免費或低價提供給社區服務中心做居家養老服務,導致一方面看到閑置的房屋,一方面沒有提供服務的場所。張琳表示。
此外,張琳還指出,社區居家養老存在服務管理經驗不足、資源整合程度不高、政策執行偏差、能力評估標準不一等問題。
為完善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提升社區居家養老的市場化運營和服務供給水平,張琳建議:
一、完善基礎衛生公共服務。世界衛生組織在《關于老齡化與健康的全球報告》中提出,健康老齡化目標是建立并維持老年人的功能發揮。我國應在現有的衛生公共服務系統中加入對老年人復原力的關注,通過社區基礎醫療盡早發現和治療非傳染性疾病。對于患有心血管疾病、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和其他非傳染性疾病的患者或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衛生服務,可以防止功能缺陷的累積、降低住院需求、減少使用昂貴的高科技干預,并降低早逝的發生率。
二、居家養老服務內容的側重點應逐步從護理服務轉向預防保健。對于未失能的亞健康老人來說,更重要的是延遲身體的衰老和預防性保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應對符合條件的老人提供延遲衰老、預防保健的服務,可以涵蓋日間照料、上門護理服務、各種健康保健指導、社區衛生站對老年人視力、聽力衰退的檢查等。
三、完善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建議出臺老年人能力評估國家標準,加強民政、衛健、醫保、殘聯等部門溝通,確保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結果互通互認。
四、促進居家養老服務行業的專業化和規范化。國家應逐步出臺相應政策和法規對養老服務機構(企業)制定規范的準入門檻,對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資本、配套設施、服務內容和人員配置進行嚴格的審查,并在其經營過程中進行定期檢查。政府資金應該由補供方向補需方轉變,以刺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提供專業化服務。
五、加大對居家養老的宣傳力度。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在政府、社區的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相關文章或通知,或者在社區街道等地公告欄張貼公告,上門宣傳講解等,讓更多的老年人了解到居家養老服務的模式和所在社區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激發其潛在需求,進而促進我國居家養老模式的建設與發展。
六、將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建議從省基層面將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政府納入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同時,按照基本公共服務要求,建立分檔分擔的支出責任,構建中央、省、市、縣四級財政分擔機制,切實保障老年人的福利水平。政府應該重點加強對服務過程的日常監督,還可以將服務質量納入考核,對評估不佳的機構有一定的懲罰制度。
七、豐富服務主體,吸引社會力量進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市場。參照市場化標準,強化養老服務的多元化與針對性。充分整合社會資源,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社會力量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培育和壯大專業化的社區服務組織,鼓勵有意愿和業務先天具有社區黏性的社會資本(企業)積極參與,創新政府主導下的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支持和協助社區及企業自主開展服務。
本文標題: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張琳:建議進一步完善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8506.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