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的老齡化正在以最快速度加劇,據中國老齡委預測,2015年至2035年將是中國老齡化急速發展的階段,到2035年我國的老年人口數量將占總人口的28.7%。于是,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老齡時代,為老年人尤其是農村經濟能力有限的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成為了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關鍵。基于此,筆者提出以下三條建議。
第一,以熟人社會作為未來農村養老的重地,建立社區嵌入型的養老機構。
農村作為農民生產生活的重要場所具有很強的熟人社會屬性,老年人一方面在熟人社會內部能夠產生更多的信任感,他們居住在養老院并不等于與村莊熟人社會或者家庭斷開聯系,他們還能夠維持原有的社會關系,還能通過熟人的陪伴來彌補精神上的空虛。另一方面,熟人社會內部本身也蘊含著豐富的非正式資源,當老人因為生活問題發生矛盾的時候也可以繼續援引村莊的非正式力量,由村干部或者老干部從中進行調解,利用傳統的人情和面子來給老人做工作,低成本地解決問題。
第二,對村莊內生性資源的利用。養老服務的投入的主體不能僅僅是政府等外部力量,因為養老機構的建立無法單靠政府投資或者又村集體進行籌資都面臨著經濟資源不足的問題,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地方財政和村級財政極為有限,難以用于支持養老事業的發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和發掘村莊內生的養老資源,尤其是內生的人力資源實現村莊內部的互助養老,即利用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提供日常送餐、送藥服務的方式以低成本地解決高齡老人的照料需求,同時也為低齡老人提供了實現社會價值的平臺,使不同年齡段老人的養老需求都得到滿足。
第三,在對老人進行分類的情況下提供相應的養老服務。按照學界的劃分60歲以上的老人即稱之為老年人,但在實際的生活中,老年人群體內部也存在一定的分類,可以將老年人分為低齡自理老人和高齡非自理老人兩種類型。對于低齡自理老人而言,他們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勞動力實現自養不存在日常照料方面的需求,相反更需要滿足的是社會交往的需求,因此可以通過類似于老年人協會的自組織來組織老人開展活動,豐富他們的日常閑暇生活。而對于老齡無法自理的失能與半失能老人,他們更需要滿足生活照料的需求,尤其是子女在外務工無法提供照顧的老年人就很可能因為缺少照護而意外離世。就像蘇垵村的養老院院長所說敬老院應該是針對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人,他們沒了自理能力才是真正需要我們去照顧去的人,當初接收非自理的老人就想解決老人因為在家無人照顧而死亡的問題,所以這些老人有更大的養老需求。因此,政府可以通過鼓勵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的方式來承接家庭外溢出來的養老服務,在鎮域范圍內建立養老院,讓老年人在承受較低養老成本的同時,還能在熟悉的環境中接受養老服務。
作者:甘穎 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本文標題:關于農村養老服務供給的相關建議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9553.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