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鎮的村級養老院在政府的引導、村莊參與管理、村莊社會力量支持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情況下,為農民家庭帶來了可視化的養老福利。老人們一到70歲就興致沖沖得到養老院報名,有的老人住進去之后都不愿意回家,甚至過年吃完年夜飯還要回養老院睡覺,養老院已經成為當地老人養老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場所。而養老機構之所以能夠受到老人的廣泛接納,其根本在于養老院的屬性與老人的養老需求向匹配。
第一,非封閉化的管理滿足老人的自由出入。與一般封閉式養老院不同的是,磁灶鎮以村為單位建設的養老院都采取了開放式的管理方式,這也是最能吸引本村老人居住的地方。對于很多居住在養老院的老人而言,他們的生活節奏還是和在家里居住沒有很大的區別,早上起來吃了早飯就回家打掃衛生、拜佛燒香;中午回來吃個飯后下午就在活動中心打牌;晚上吃完晚飯后在一起到散步。一天的生活安排除了要回養老院吃飯和休息外,其余的活動都和在家里一樣,有的時候村里有紅白事,他們都可以正常去幫忙和參加,養老院的負責人說,老人們都很喜歡來養老院,因為這些老人都是能夠自理的老人,所以他們肯定都閑不下來想到處走動,而敬老院就在村里,老人每天進出養老院就像在村里日常遛彎一樣。
下官路敬老院食堂。作者供圖。
第二,高福利的養老福利供給。對于很多市場主體經營的養老院而言,其最大的優勢在于老年人進入的成本極低,養老院建立之初就帶有福利性的性質,對于能夠自理的老人而言僅僅只需要幾百元的費用。雖然養老機構入住的價格低廉,但卻沒有因此降低服務的質量,在吃、住以及日常服務方面并不低于市場化的養老服務機構。其一,伙食質量得到提升,基本上早上都是豆漿、油條和包子;中餐是兩素一葷一湯;晚上是粉面,相較于很多老人在家一鍋稀飯吃三天,養老院的著實提高了老年人的伙食質量。其二,住宿環境良好,村級養老院的住宿標準都是二人間或者三人間,有獨立衛浴、空調、電視和衣柜,老年人基本上只需要拎包就可以入住。其三,護工每周還會統一幫老年人打掃房屋衛生,解決了他們的日常生活需求。除此之外,每年還會組織重陽節慶典,為老年人分發慰問金和小禮品;每月的生日會也為老年人準備長壽面和生日蛋糕。正如在養老院的居住老人所言,來了養老院什么都不用操心,正所謂三餐有人管,冷暖有人問。而老年人由于在養老院吃得好、住得好,所以很多老年人都反應到了敬老院之后身體變好了,在此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想要入住村里的敬老院,有的養老院甚至還要排號入住。
第三,實現老年人社會交往的需求。一般而言,進入養老院的大都是孤寡老人或者子女在外務工的獨居老人,他們每天的休閑娛樂方式和社會交往的對象有限,要么在家看電視;要么去廟里拜佛,社會交往極為有限。并且由于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家家都建起了小別墅,老人無法再像以前那樣隨意串門,社會交往的空間不足。但自從養老院建成以后,老人的社會交往的需求就得到了極大地滿足。比如蘇垵村雖然是醫養結合的養老院,但是二樓是留給本村的老年人居住,住進來的基本上都是同村的老人,養老院的建設就為老年人重建了公共社會交往的空間,為老年人社會互動提供了契機。老年人可以在養老院一起打牌、唱歌,做操,上午閑暇的時候會在走廊里坐著聊聊天,晚上吃完飯會接班到湖邊散步,老伙伴的陪伴讓他們的生活擺脫了單調和枯燥。鄉鎮首富的母親也一直在村養老院居住,對于她而言家里的保姆肯定比養老院的護工照顧得仔細,但是她認為在養老院有人陪著說說話,都是熟悉的老姐妹自然比家里的保姆要親切的多,所以她每次從廈門看完病就第一時間回到養老院,養老院就像我的家一樣,回家就是回養老院。
可見,老年人的養老并非脫離其生于斯,長于斯的熟人社會內部,而是還在原來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身邊完成養老,并且,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并沒有因為住進養老院就打亂了他們原有的生活節奏,相反對于一些身體狀況不好或者情緒不好的老人,敬老院還會更加細心照料,及時關注老人的動態。由此可見,嵌入于鄉村社會內部的養老院是應對當前空巢和留守老人養老生活的重要方式,通過對老年人公共生活空間的再造增強了老年人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養老院通過靈活的日常管理、高福利的生活照護以及制造交往平臺等方式來為老人提供高質量、低成本的老年生活,再地化的熟人空間建構為老年人提供了一個擴大化的家。老人雖然人在養老院居住和生活,但是卻像在家里一樣獲得日常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的滿足,這就打消了老人進入養老院養老的顧慮,逐漸改變了送老年人去養老院是去等死的觀念,從而讓社會養老成為可能。
本文標題:磁灶鎮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的功能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19554.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