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未來5-10年中國會有8-10萬億養老金缺口
時間:2022-10-01 14:19 來源: 作者:小佳 人瀏覽
今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保險業協會)發布《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研究報告》。該課題由保險業協會主辦,聯合麥肯錫公司和國內外知名保險機構和養老金投資機構,通過對美國、英國、德國等第三支柱養老金體系的國際對標研究和經驗學習,聚焦中國第三支柱養老金體制建設和發展改革,為中國第三支柱養老金發展提出舉措和藍圖。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指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發展第三支柱已經十分迫切。金融業可以,也應該能發揮重要作用。報告預測,未來5-10年時間,中國預計會有8-10萬億的養老金缺口,而且這個缺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進一步擴大。中國養老體系當前主要有第一支柱的社保承擔,第二支柱部分補充,第三支柱發展不足。盡管中國資本市場高速發展,但整體市場深度不足,缺乏長線的、機構主導的投資資金。從國際經驗來看,養老金是資本市場長期穩定資金來源。發展養老金第三支柱承載了彌補養老金缺口和助力資本市場發展的重大使命。對標成熟市場第三支柱養老金改革歷史和經驗,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在替代率、資產規模等維度低于絕大多數成熟市場,在結構特點、市場有效性和政府管控程度上均有提升空間。
放眼未來,第一二支柱將面臨壓力,短期難以實現爆發式增長。第三支柱雖目前規模較小,但具有潛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彌補一二支柱的不足。過去幾年國家也曾采取過一系列積極舉措嘗試第三支柱改革,如2018年推出第三支柱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因為流程繁瑣、試點額度低、金融機構和代理人銷售動力不足等原因,試點效果尚不明顯。總結經驗,完善政策已經成為發展第三支柱養老金刻不容緩的工作重點。在此背景下,保險業協會委托麥肯錫咨詢公司開展《頂層設計、激發活力--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研究》課題研究,旨在為保險企業在開展第三支柱養老金業務方面提供前瞻性思考,為監管機構未來制定養老金政策時提供借鑒參考。
課題調研過程中,課題組注重深入調研、多方論證,保證課題科學嚴謹性。沿著頂層設計原則,課題研究指出:第一,應盡快打造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和各界參與主體應首先從基礎設施主線發力,其中包括建立全民養老專屬賬戶及明確合格第三支柱產品定義,便于給予所涉及企業統一而公平的合格第三支柱養老金激勵政策。第二,優化養老金產品和投資政策,推動養老金成為有吸引力的資產。在明確養老金定義基礎上,增加產品和投資優惠政策力度,激勵并吸引多方商業機構參與,使養老金成為長期資產增值最有吸引力的產品。課題提出包括大幅提升養老金在權益類和另類資產投資,考慮給予國家特殊長期資產配置、降低養老金的資本金要求、以及給予養老金企業以特殊企業稅收優惠等。放寬創新限制鼓勵多產品百花齊放,滿足不同居民養老的多樣化需求。第三,引入互聯網等科技手段,打造普惠的、線上的養老金分銷和賬戶管理體系。普惠是此次養老金政策建議的一大核心目標,傳統保險的分銷渠道成本過高,而且難以覆蓋小城市和鄉村的廣大城市。近期互聯網技術的創新實踐在覆蓋下沉客戶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可考慮引入此類技術手段擴大民眾覆蓋面。同時也鼓勵市場化的分銷模式,滿足不同地區、不同收入水平的客戶的多層次養老儲蓄需要。第四,在現有稅收優惠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稅收和財政直補優惠力度,進一步提升養老金吸引力。明確稅收優惠施政對象和額度,通過精細化的政策滿足不同民眾的需要,提高養老金稅延/稅免力度,提升納稅人參與率。第五,通過打造多層次立體化的全民教育體系,將養老金重要性深入人心。政府需要主導民眾教育,明確第三支柱養老金補充養老金體系的宣傳高度和調性,增強第三支柱宣傳力度,考慮養老知識進課堂、進企業。在此過程中鼓勵有意向成為養老金領先險企抓住歷史機遇,讓養老金改革和企業品牌進行深入綁定和融合。
第三支柱養老金體系的打造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打造頂層設計,需要金融企業的積極參與和社會擔當,需要廣大民眾的廣泛參與和意識轉變。基于美英德等國家的比較和對標,我們認為第三支柱一定可以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養老支柱。如果以十年發展到十萬億資產的愿景來進行規劃,我們覺得改革需要進行三步走系統推進。2021-2024年為改革第一階段,以打造基礎、實現突破、提高吸引力為重點目標,聚焦賬戶體系建設、養老金企業的專項政策的落地。2025-2027第二階段將以持續擴大覆蓋廣度和深度為階段使命,以稅收制度作為杠桿撬動更大的民眾群體。2028-2030年進入第三階段,實現養老金市場的全面騰飛,使養老金成為民眾標配和默認習慣。
本文標簽:養老金,養老服務,居家養老,養老保險,社保,
本文標題:預計未來5-10年中國會有8-10萬億養老金缺口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8939.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