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公寓免責協議并非萬能,未及時送醫摔傷老人被判賠償
時間:2022-10-01 11:21 來源: 作者:小佳 人瀏覽
近年來,老年人權益保護日益受到關注,成為全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老年人權益保護第二批典型案例,涉及人身安全保護令及物權保護、申請變更監護人糾紛、退休老年人誤工費糾紛等。
在其中一起老年公寓公司服務合同糾紛案件中,法院判決明確養老服務機構未履行合同的附隨義務,不得以免責條款排除責任。據介紹,本案對于厘清養老服務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強化養老服務行業主體責任意識等意義深遠。
女兒以保護老母財產為由霸占房屋,法院發出人身保護令
馮某的女兒柳某為了霸占母親名下住房用于收租,多次以馮某有精神病、參加傳銷、花巨資買保健品、要保護母親財產為由,逼迫馮某搬出。馮某希望能獨立居住,獨立支配自己的退休金等合法財產。
2020年,柳某至馮某家中大聲呵斥、威脅,逼迫其搬走,持鐵錘砸壞物品,搶走手機、砍斷電話線以防止其報警。此后,柳某陸續將馮某房內冰箱、電視機、保健床墊、按摩椅等家具電器搬走并更換門鎖。后經派出所調解無果,馮某遂向法院提起物權保護糾紛訴訟,請求責令柳某返還物品并停止侵害案涉住房,同時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
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人民法院認為,馮某確有面臨家庭暴力的風險,裁定:禁止被申請人柳某對申請人馮某實施毆打、威脅等家庭暴力行為;禁止柳某騷擾、跟蹤、接觸馮某;三、禁止柳某進入馮某名下住宅。
經法院調解,雙方對物權保護糾紛案達成以下調解協議:柳某于三日內返還搬走的全部財物及房產證;協議生效起一年內雙方互相不得干涉對方生活;柳某于30日內騰退案涉住房所在地的單車棚,逾期馮某有權自行處分棚內物品。
據介紹,本案裁判明確,老年人對自己的財產有獨立支配權,子女不得以為父母好等任何理由侵犯老年人的合法財產權益,不得對老年人實施謾罵、威脅、毆打、限制人身自由等家庭暴力行為。本案準確認定被申請人為侵占老年人財產實施家庭暴力行為的事實,及時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有力保護了老年人人身、財產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
養老公寓送醫摔傷老人超合理時間,雖有免責協議仍需賠償
孫小明(化名)與某老年公寓公司簽訂《入住公寓協議書》,將父親孫斌(化名)送養至老年公寓公司,每月支付服務費1800元。孫斌在上述協議上手寫注明:本人有精神疾病,如有摔傷與公寓無關,自己負責。
協議簽訂后,孫斌入住公寓。一天下午2點左右,孫斌于公寓臥室內摔倒在床邊地上受傷,當晚10點多被送往醫院住院治療。孫斌提起訴訟,請求被告老年公寓公司賠償醫療費、住院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護理費等費用。
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法院認為,某老年公寓公司作為專業的養老機構,應該有應對突發事件的預案措施。老年公寓公司雖主張按協議免責,但從孫斌在公寓房間摔傷至被送醫院治療,超過合理時間。老年公寓公司工作人員發現后未及時將孫斌送往醫院,也未及時通知家屬,導致孫斌未得到及時治療,系未履行合同附隨的通知義務、未采取有效的應急措施,應承擔相應責任,并不屬于協議約定的免責事項。據此,法院判決某老年公寓公司賠償原告孫斌醫療費、住院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護理費等費用。
據介紹,本案裁判明確,養老服務機構未履行合同的附隨義務,不得以免責條款排除責任。雖然本案雙方當事人約定了免責條款,但是注意、通知、協助等合同附隨義務并不屬于免責條款的內容。某老年公寓公司作為專業的養老服務機構,應當充分履行合同義務,不僅要按照養老服務合同約定對老年人進行悉心照顧,還應根據合同的性質就相關事宜履行注意、通知、協助等附隨義務。
超退休年齡遇交通事故,如有勞動收入仍可獲賠誤工費
高某駕駛車輛與魏某駕駛的電動三輪車相撞,造成兩車損壞,魏某及乘車人李某受傷。交管部門認定,高某負事故全部責任。李某被醫院診斷為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鼻骨骨折、左側鎖骨閉合性骨折等,住院31天并多次接受治療。
高某駕駛的車輛在保險公司投保了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及商業保險,李某起訴要求高某、保險公司賠償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費、誤工費等共計12萬余元。
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賠償李某醫療費、護理費、誤工費等共計3萬余元;保險公司在商業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賠償李某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費,共計3萬余元等。保險公司提起上訴。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本案二審爭議焦點為李某誤工費的賠償問題。李某事故發生前在水泥廠工作,月收入3000元,雖然其已逾60周歲,但仍具有通過勞動獲得報酬的能力,且其能證明事故發生前的收入狀態,故李某因本次事故導致的誤工減少的收入應依法獲得賠償。該院作出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據介紹,在侵權糾紛案件中,有觀點認為,已逾法定退休年齡的老年受害人不存在誤工費問題。本案裁判明確,對于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但仍具有勞動能力、并通過勞動獲得報酬的老年人,其因事故導致誤工的收入減少應依法獲得賠償。本案從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對于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受害人的誤工費予以支持,在司法實踐中具有代表性和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