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目前40、50、60年代出生的老人,居家養老無疑是最佳選擇。同時國家推出的各種高瞻遠矚的利老政策,不僅利于當前已退休的老人及老人所在家庭,更是讓未來即將成為老人的70、80、90年代的壯年和青年人看到了養老的希望。
社區食堂,社區志愿者服務組織,還有一些省市推出的1公里一個社區助老服務站,1公里之內一個社區醫療服務站,這些地方性利老政策的推出為居家養老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山西太原窗簾行動
上海智能社區食堂
居家養老模式之所以受到老人的喜愛,曉松總結了兩點:
生活習慣:衣、食、住、行
每一件衣服,每一雙鞋子,就算是一雙襪子都有自己的儲存及放置習慣;就算閉眼進到廚房也知道食物和碗筷的位置;好的起居環境對身心健康最為有利;自家周邊哪里在修繕,哪里有個井蓋丟失需要注意,去何地該選擇何種出行方式,自己都熟記于心,所有這些數十年的生活習慣老人很難改變。
情感寄托:睹物思人、角落回憶、左右鄰居、周邊軼事
家里的每一張照片,孩子們幼時的摯愛物品,孫輩們喜歡的玩具每一樣都代表家的幸福及快樂;除此,很多老人就算獨居也會選擇居家養老模式,因為這里有老伴的氣息,這不是迷信而是老人一種刻骨銘心的的回憶;每天看到周圍熟悉的人,大家聊聊天玩玩牌其樂融融;自己在周邊轉轉,看著熟悉的環境,老人就會有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
寫到這里,身為20世紀70年代的自己很羨慕現在的老人。
2018年—2022年是首個老齡高峰期,65歲及以上由50年代的首個嬰兒潮出生人口組成,2022年老齡人口占比達15%,為2.1億;2027年—2038年是第二個老齡增長高峰期,由60年代的嬰兒潮出生人口和70年代初期出生人口組成,2038年老齡人口占比達27%。2050年中國老齡人口將達到頂峰,主要為70中后期、80后,老齡人口占比達34%。
居家養老的一個重要前提——人,在少子化和老齡化的雙重影響下,如果老人能自理居家毫無問題,但是行動不便、半失能或失能的情況下該如何解決?1:1配備養老護理員到時絕對是最奢侈的養老生活方式。再好的社區服務沒有人也無法支撐,所以未來居家養老模式必會退出養老舞臺,大型養老社區和養老機構會逐漸代替居家養老的主體養老地位。
以下非廣告只是借此闡述個人觀點:
泰康,恒大養生谷等投資大型養老社區的投資人雖然是第一個吃西紅柿的人,但絕不是盲目投資者,誰都不會無緣無故投上千億到一個無底洞行業。當然目前這些養老社區的價格不是普通百姓能負擔得起的。靜待并準備24年(自己準備70歲開始入住養老社區或養老機構)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
自己2005年開始在淘寶購物,那時自己身邊的人都勸自己要小心,但是后來很多當初勸自己的人現在網購支出比自己多得多。一個能發展壯大并長久存在的行業必是能滿足未來民生需求的行業。
國家推出的民生政策既要考慮近期老百姓的實際需要,但更會著眼未來國家發展、社會發展及民生所需。而作為普通老百姓我們不能僅看到眼前及未來幾年的短期變化,更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關注未來5年以后的變化,設想未來10年以后的變化,并思考自己該如何應對。
按照我在每一個與養老話題相關的回答和文章里面的習慣,向大家推送——養老三重器
第一,個人身心健康
第二,維系親情友情
第三,積累養老資金
從現在開始,我決定為養老做準備——身心健康自立終老
從現在開始,我決定為養老做準備——儲備養老資金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晚年幸??鞓返闹聞俜▽?/p>
最后希望在晚年養老的道路上與大家不期而遇。
感謝閱讀,請分享給更多朋友助力每一個人樂享晚年、安心養老。點贊、收藏、曉松與您分享更多關于身心健康、養老理財、養老規劃的話題。歡迎大家評論我們一起探討。
本文標題:如果我們老了,該選擇居家養老還是入住養老社區或養老機構?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shenghuo/22945.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