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85歲的上海老人,向上海京劇院捐出畢生珍藏
時間:2022-12-09 20:01 來源: 作者:小通 人瀏覽
走進上海京劇院的會議室,長長的會議桌上鋪得滿滿當當,9大本剪報冊記錄了近70年里各大媒體對京劇的報道,一套又一套京劇演出節(jié)目單、京劇臉譜火柴和撲克牌等衍生品看得人眼花繚亂。昨天,85歲的上海老人胡國璋將自己畢生收藏捐贈給上海京劇院,他激動地說:這些東西交給你們,我就放心了,圓夢了。
不抽煙、不喝酒、不會搓麻、不懂跳舞,胡國璋平日酷愛讀報、剪報,也是忠實的京劇戲迷,此次他捐贈的藏品中有大量上海京劇院以及京劇主題的珍貴資料,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也有近年上演的各種演出預告,僅天蟾逸夫舞臺的各版本宣傳冊、演出預告就有四五十份,還有《智取威虎山》《杜鵑山》《海港》等經(jīng)典劇目各時期的曲譜和宣傳冊,比如《杜鵑山》,不僅可以看到史依弘新近演出的版本,更可以看到1971年10月北京京劇院試驗演出的那時還叫《杜泉山》的節(jié)目冊。
每一本剪報按人物分門別類,其中有兩本專門記錄上海京劇院的名家名劇。所有剪報均剪裁工整,報紙背面手寫標注了時間、版面等信息,這一沓沓厚厚的剪報冊記錄著一段段藝術傳承的歷史、一個個藝術家成長的故事。一張泛黃的上海市戲曲學校京昆演員班實習演出說明書上,一行行當時的少年姓名,走出了如今已是上海京劇院院長的張帆,以及如今已是名角兒的史依弘、嚴慶谷。一套十本的梨園星光優(yōu)秀青年演員系列演出里,是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李軍、安平、李國靜......再一看時間,已是21年前。
這些剪報雖然花費不了什么錢,每天的案頭工作卻需要三四個小時,有時碰到一張報紙正反面的文章都要剪,他還會跑到郵局再買一份。胡國璋退休前是一名教師,退休后便一門心思撲到京劇老物件的收集整理中。他喜歡逛普陀區(qū)的聚奇城,每逢周五上午,這里的地攤上總能淘到好玩意。像法語版的《智取威虎山》、上海戲曲史料薈萃刊物、1970年10月《紅燈記》中李玉和為封面的解放軍畫報特刊都是在地攤上買來的。經(jīng)過一番討價還價,要價50元的資料,他20元即可入手。
胡國璋對藝術收藏持之以恒的熱愛,和對上京的深切情誼,令張帆十分感動。張帆表示,老先生的慷慨捐贈讓上京如獲至寶,他的收藏能幫助上京青年員工們了解劇院歷史,了解整個上海京劇的發(fā)展情況,上京藝術檔案室的工作人員會鄭重收下并精心整理入檔,非常感謝他對京劇藝術事業(yè)做出的貢獻和對上京幾十年來的支持和厚愛。
本文標簽:養(yǎng)老金,養(yǎng)老服務,居家養(yǎng)老,養(yǎng)老保險,社保,
本文標題:這位85歲的上海老人,向上海京劇院捐出畢生珍藏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shenghuo/28281.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fā)布的內(nèi)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chuàng)、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lián)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