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養老領域人工智能無法取代人,人與人工智能、老人與人工智能還有利益相關者與人工智能應該形成一個和諧共生的生態。
近年來,我國社會在快速老齡化的同時,也在快速智能化。人工智能可以為養老服務提供哪些幫助?本屆人工智能大會上,來自華東師范大學的學者孫玉靈表示,人工智能的核心目標就是通過精準的大數據分析,能夠給老人提供最精準的服務,也就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把正確的服務提供給正確的人。
過去十余年中,孫玉靈致力于在面向老年群體的智能技術分析與設計領域開展學術研究。孫玉靈介紹道,由于人工智能的有效性、精準性依賴于高質量的、標準的大數據集,過去兩三年中,上海開展了很多養老數字化轉型工作,部署了大量傳感器,對很多養老數據進行了采集和儲存。
不過,由于目前養老數字化轉型剛剛起步,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仍有較大進步空間。目前許多數據工作都需人力協助,以物聯感知設備為例,數據出現警報時職工會去確認問題,但部分物聯感知設備誤報率較高,就會增加職工工作負擔;很多基層養老服務工作者、一線養老護理員也反映,他們常常要在休息時間和下班時間來填寫表格,在本職工作以外承擔了較多數據工作。
另外,還有些人工智能廠商宣傳產品時,打出了可以替代人工來照顧老人的廣告。
孫玉靈不認同這一說法,在大會上分享了一個故事。一次調研時,她看到一位老奶奶在吃飯時突然開始發脾氣、扔東西。她在一旁很無措,因為一旦她試圖走上前去安撫這位奶奶,就會被扔起來地東西砸到。這時,一位護工阿姨走上去,和奶奶說了幾句話,兩人自然而然地擁抱在一起,老人就不再發脾氣了。
孫玉靈拍下了這個平凡而珍貴的擁抱。我們要明白人工智能并不是最起碼在養老這件事情上面它不是萬能的,它有很多做不到的事情。無論是什么樣的人工智能技術,都無法替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都無法替代擁抱和親吻。
孫玉靈呼吁,面向未來、面向老人的人工智能技術應該有一些轉變。首先,不能僅僅只看到老人認知下降、記憶下降等身體健康上的不能,也要看到老人的能,看到老人的尊嚴、能力和價值;其次,要更加關注老人所處的生態環境,從以老人為中心,轉變到以生態為中心;最后,要明確數據的邊界、底線和能力,致力于讓人工智能為養老賦能、人與人工智能共同協作。
對于人工智能與人的關系,孫玉靈表示,我們不希望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人,或者是讓它替代人,我們更加希望的是人與人工智能、老人與人工智能還有利益相關者與人工智能是一個和諧共生的生態。
本文標題:養老領域,既需要人工智能,也離不開人工陪伴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shenghuo/3917.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