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時代智能技術普及,如何讓互聯網應用無障礙地適應老年人這個特殊群體需求,成為新課題。一方面,掃碼驗證、人臉識別、一鍵下單……技術賦能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顯著提升了服務效率;另一方面,因為一些應用界面交互復雜、操作不友好、與相關設備不兼容等,使得很多老年人不敢用、不會用、不能用,由此產生明顯的“數字鴻溝”。
有鑒于此,工信部去年底專門印發方案,著眼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提升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水平及無障礙普及率,部署從今年1月起,實施為期一整年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
眼下,近半年過去,南方日報記者通過對首批納入改造名單的互聯網應用進行梳理分析,發現改造進度參差不齊,多數適老版應用還遠遠達不到及格水平,一些應用改得快并不等于改得好,因此確保用戶后續穩定用上,仍需要下一番狠功夫。
綜合來看,目前改造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典型問題主要有幾種:一是推進緩慢,部分納入首批改造的應用,至今未推出適老版;二是“關懷”僅在首頁,一旦跳轉到其他頁面就恢復到普通模式;三是缺乏功能鎖定,關閉軟件后再打開必須重新設置;四是夾帶“私貨”,存在誘導性廣告或引流跳轉。
更有甚者,有知名電商應用在落實改造要求的同時,依然不忘營銷,要求用戶必須向長輩賬號發起親情號邀請得到后者同意后,才能進入“關懷模式”;有的電信運營商應用表面上送福利,卻誤導老年人用戶綁定新合約,可謂“套路滿滿”。
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既關系到所有人能否平等享有技術賦能的便利性和效率,也折射出一個社會的人本關懷和溫度。一些互聯網應用的開發和服務提供者,沒有充分考慮老年人特殊群體需求,一些年輕人因為老年人“學得慢、學不會”“跟不上時代”而不耐煩,從根本上說是缺乏換位思考。
誰能保證今天的互聯網“原著民”總能時刻跟得上技術變革的腳步?即便老年人這個特殊群體并非很多商業化互聯網應用的主要用戶,然而電信運營商在落實政策時做樣子、玩套路,“適老”異化成防不勝防的“坑老”,不但“吃相”難看,更是對社會責任的漠視。
互聯網應用的適老化,絕非僅僅調大操作頁面字體、音量這么簡單,也不是單純地出于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而刻意迎合老年人需求。其根本指向是,面對技術飛速進步帶給社會的方方面面變革,如何讓每一個群體都能更好更充分地共享技術變革成果。
畢竟,技術是冷的,但人是有溫度的;今天人們為關愛老年人這個特殊群體所達成的共識和所作的努力,同樣也是為了使自己更好地融入未來的社會生活。
來源: 南方日報
本文標題:杜絕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做樣子
本文出處:http://www.8989728.cn/news/news-dongtai/2349.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